——《先进篇》第十四至十八章回顾
11月21日至27日,学习了《先进篇》的第十四章至十八章。
[if !supportLists]第十二章,[endif]“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言必有中”就是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认为治国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所以就是“何必改作”,对闵子骞的观点表示赞同。
第十五章,“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登堂入室”作为成语,我们都比较熟。据《孔丛子》记载,孔子也曾经评价子夏:子夏读《书》既毕,而见于夫子。夫子谓曰:“子何为于《书》?”子夏对曰:“《书》之论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离离然若星辰之错行,上有尧舜之德,下有三王之义。”接着子夏继续说了一大通。孔子是什么反应呢?夫子愀然变容,曰:“嘻!子殆可与言《书》矣。虽然,其亦表之而已,未睹其里也。夫窥其门而不入其室,恶睹其宗庙之奥、百官之美乎?”子夏读《尚书》,谈《尚书》大意,但《尚书》不像《周易》,《周易》的微言大义微妙变化好像怎么说都说不完,《尚书》是治政之书,为了疏通知远,不能没边没沿地进行阐发,过分阐释也不行。所以,孔子说子夏“窥其门而不入其室”。
如果登堂入室了呢,相当于学生与老师就是一个思维、一个格局,息息相通,毫厘不爽,就好比颜回之于孔子。
我们读经典,要想登堂入室,就要有“如在”的境界,尽量走近圣贤的思想世界,最大限度地接近圣贤。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应把“读书做圣贤”当成人生第一等事业。做人要努力,尽力“为圣贤”,努力达道更高的人生境界,知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道理。要登堂入室,就一定要把握精髓,了解根本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入其室”“睹其里”。
第十六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一章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很高的层次,真理迈过了一步可能就是谬误。为什么说“道心惟微”?《尚书·大禹谟》里有“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两座险峻的高山之间有一根绳子,一个人要从这上面走过去。他怎么过去?在上面他可以随意想,他也可以想象自己飞过去。他随便怎么想,也可以瞎想、胡思乱想,这是他的人心,这就是“人心惟危”。但是真正走的时候,他可不能胡来,所谓“道心惟微”,“道心”很精微,正确的路也就这一条,你只有用心去把握,你才能平安过去。这时,就可以用力去考虑什么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了。你能把握中道,你就能过去。理解“十六字心传”,可以借助这么一个场景。想到“人心惟危”,就想到“危楼高百尺”的危惧、危险,想到人们的“好恶无节”,令人心生畏惧。
所以“过犹不及”,理解起来并不难,可把握起来并不容易。过,与“不及”一样都不中。《中庸》说“贤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做到“中”确实不易。《中庸》又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哪个不吃饭?你真能品味出生活的真味吗?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实也是说把握中道。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要“允执厥中”。“师与商”二人都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那么为什么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颜回去世后,“今也则无”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能够择善固执、执中而行的人。
第十七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推崇“仁”,“仁者,爱人”,对百姓的爱体现在“使民以时”“时使薄敛”,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冉求没有听从劝诫,帮助季氏聚敛,故孔子认为可以大张旗鼓声讨冉求。
第十八章,“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话是不是出自孔子?如果是的话,孔子是说这几个学生各有特点,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如何克己省身,引导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长处。随后又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是人的关注点不同,其成就也不一样。孔子将颜渊和子贡作比较,显示二人的对待“命”的不同态度。子贡“不受命”,可以与前面颜回“其庶乎”相对应。“屡空”是经常贫困,但经常贫困不一定没本事、没能力,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为什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颜回好学求道,这是隐而求道;子贡致力经商,同样能够得富。这里把子贡和颜回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孔子说“君子固穷”,这个“穷”不是经济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