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三就是三三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昨日的小文《成也专业,败也专业》下有读者评价“想的挺多”,感慨良多,虽然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回复“想的多,才能做的也多”。
身为巨蟹座的一员,深知自己是一个喜欢“想太多”的人。很多时候,在聊天过程中,也许表面上看起来我不动声色,只是向对方报以一个含蓄的蒙娜丽莎式的笑容,殊不知那一刻,内心其实有万千思绪崩腾而过,自己甚至都来不及捕捉。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喜欢喃喃自语,和自己谈现状谈生活谈奋斗。总之,自己和自己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诉不完的苦,想不完的人生。
常常也问自己,“想太多”真的好吗?
“想太多”,我曾经深受其扰。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想太多”是一种小女人式的矫情,不大气,畏首畏尾,常常令人绕回原地,无法从现实中解脱。
因为“想太多”,常常为自己设置了诸多未来的风险与不安:明明成绩足够,然而不敢挑战市里的中学,与更多的可能性失之交臂;明明精力足够,然而不敢挑战转专业的风险,与从小的外语梦失之交臂;明明offer在手,然而不愿失去保研的光环,与梦想中的“杜拉拉式”潇洒失之交臂。
当然,我也可以安慰自己说这并不绝对,因为谁也不知道在曾经的那个拐角等待我的是什么。但可以知晓的现状是,最终我走上了长辈们眼里的“光明大道”——成为了一名“响当当”“亮堂堂”的体制内人士。然而,我并不开心。每日与“八股文”作战,并不是我想要。梦里那个在写字楼里穿梭,用文字和外语魅力征服一干人等的女生去哪里了?
“想太多“,我开始摆脱抱怨。
众所周知,如今的体制内待遇和工作强度早已不是长辈们所认为的“一杯茶、一份报、一整天”,诸多的压力让圈内抱怨声不断。
因为“想太多”,我开始重审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七年的学校教育生涯,这的确是自己一步一脚印走出的人生,可为何又不是自己所想要的人生呢?
“想太多”,我抱怨单位不如意,抱怨父母不理解,抱怨身边的他不肯给我更多的力量,我甚至抱怨这个社会不肯给予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但是,想得多了,也渐渐地理出了思绪:抱怨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但假若这种表达没有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那它永远将停留在无人真正倾听的个人表达层面。
“想太多”,我开始尝试“做更多”。
“想太多”,我知道即使想改变现状,还是得从手头做起,身在其位,必负其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使我志不在这行,但既然已入行,就没有辜负这行的道理。
“想太多”,我开始拾回曾经的“多语梦”。从“最熟悉的陌生人”英语开始,用参加雅思考试的方式让自己重新感受外语文化的洗礼,让自己重拾学习的状态和步调。
“想太多”,我着手将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用文字审阅自己的内心,用阅读充实自己的底蕴,迈出爬格子人士的第一步。
“想太多”,我将曾经对于产品运营的喜爱重新翻开,报名听课,试图为自己的人生打开新的一扇窗。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本职工作之余,开启其他副业的群体有个好听的名称,叫“斜杠青年”。他们自由,他们潇洒,但他们更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用每一点零碎的时间实践着旁人看来的“奇思妙想”。雾里看花,总是那般美好,倘若自己不试试,又怎知其中的艰辛。而这第一步,首先由“想太多”开始,自我定位、自我挖掘,是每一道斜杠的落笔之首。
原来,“想太多”并没有错,错的是“想太多”后没有“做更多”。但倘若没有“想太多”,又何来“做更多”。
从“想太多”开始,把握住每一个力所能及的“做更多”,不负流年,不负自我。将每一个想法凝聚成自我发展路上的每一颗基石,让每一个想法都在自己的人生中闪闪发光,这何尝不是一件人生乐事。
-END-
如果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我或者轻轻地点个❤,这将是给予我最大的鼓励。欢迎留言,欢迎探讨,欢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此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