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会发现到了一个阶段,无论怎么努力很难再上升。也就是遇到了所谓的瓶颈期,那这时要怎么办呢?如何再提升呢?只是一味的埋头苦干,其实很难取得重大的进步。因为低水平的重复,不会带来进步。这时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程序员,领导让他计算一个事情,他使用了很笨拙的方法。即便领导给出更好的建议,他仍然不听,而是辩解到自己的方法也可以算出来啊!他的更上一级领导就问他,如果你计算的规模再上个等级,你要怎么算。你的方法可以用,但是你需要考虑到如果规模变大后,你要怎么计算?程序员满不在乎地说,那个以后再说。领导就问他,你本来可以一次性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等下一次呢?其实这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大多数人常常会选择看似最简单省事的方法,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你会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在浪费时间。
上文中提到的那位领导是谁呢?是吴军老师。而这个故事呢,也源自于他的《格局》一书,是他在腾讯任职时发生的故事。
《格局》是继《态度》《见识》后,第三本认知成长类书籍。认真阅读下来,发现收获满满。这本书有哪些值得阅读的优点呢?
01,以小见大,从小事中看出大道理。
吴军老师在从清华毕业以后,曾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做了销售工作,在这个时间他认识了张先生。张先生也是从事销售工作,而且业绩非常好。常常请客吃饭。吴军老师就开玩笑地说,张先生你有这么多钱请我吃饭,还不如直接把钱给我吧。这位先生就很认真的对吴军老师说,我请你吃饭是想让你见识到更美好的世界。如果直接把钱给你了,你的见识只会局限在你目前的状态中。
这件事让吴军老师印象非常深刻。也让他意识到了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是有多么重要。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钱。不能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损失了获得更大利益的格局。
书中还有一个关于草稿纸的小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回想自己读书时候打草稿纸的状态,跟吴军老师说的如出一辙。有时候为了图省事,常常胡乱地在一张纸上打草稿,或者是在写满字的缝隙里打草稿。写到后面忘记前面,如果发现错误再回头追溯时,自己都搞不清思路了。
吴军老师认为即便是打草稿,也不要为了省事或者节省一点纸在废纸上写,而应该在干净空白的白纸上写。看似小事,其实它影响了你数学成绩的提高。
书中很多类似这样的小故事,看完常常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禁发出感慨,哦!原来是这样!看似普通的事情,但换个角度看待,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02,全书通俗易懂,得益于吴军老师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吴军老师在阅读写作中提到他导师的故事,他说他的导师是最会融资的人,因为他能够把自己懂的事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别人,让别人也懂。吴军老师深得他导师真传,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我们。
另外你可能会说,通俗易懂的书很多,为什么要看这本呢?因为这本书很适合职场人士阅读。吴军老师曾经在谷歌工作多年,在腾讯担任重要职务,而且又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正是他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见识,能够带你看到不一样的高度。
03,与态度,见识一脉相承。
刚开始阅读时,会担心格局会不会与前面的书籍有重复。确实有些地方会提到态度和见识中相同的事情。但继续往下看时,又会发现其实它们并不雷同,而是一脉相承。是前两本的延伸,书中讲到的故事和人物均不相同。你不得不佩服吴军老师的阅历和见识。即便看过前面两本书,这本书仍然会给人很多不同的启发。
看完这本书不会让你的人生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每当你面临选择时,也许你会考虑得更多一些,也许你能够多思考一下,如果是吴军老师,他会怎么看?而这时你又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