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hold不住。落世卅年叹变迁。
春晚节目单的年味
最以前是傻看,在各种娱乐活动都贫瘠的年代,也只有这个能让人幸福地娱乐,加上屈指可数耳熟能详的几个“综艺圈偶像”,能让人老实得一直坐电视机前等着。那时的春晚是绝对盛宴,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包袱。所以以前的记性也很好。
后来到我上学能写并有想法了,开始找台历或挂历,在年三十这一天画个圈,再在空白处用合适大小的字将每一个节目包括其形式、名称、表演者都记录下来。只单纯为记录的这个动作有纪念的意义,而全然不管如此详细地记下来是否有意义。边啃鸡爪边品节目,别有一番“滋味”,连去“出恭”的短暂离席都不要,生怕错过下一个节目的报幕及节目中年度最好笑的话语。最后盘点一下,喜欢哪个还会以“心”形状标出,以供日后谈资。
如今?彩排会提前剧透,媒体会滚动宣传。节目单图文并茂发给你,不由你不看。且并不是全为了看春晚而看,而是欣赏水平随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挑食”了就有理由在各种热点里(春晚当然不能例外)找槽点。当然有好处——人们会预计好喜欢的那个节目的时刻,然后,该吃吃,该打牌打牌,该晒/秀图就晒/秀图,该刷圈/博刷圈/博,该蹲厕所蹲厕所。只是得来得太容易,反而不懂珍惜没了兴趣。就算错过又何妨?反正还会滚动重播。
放炮的年味
以前,是吃饱饭为天大事的时代,烟花炮竹这种吃不得穿不了一眨眼就没的“奢侈品”,抠抠缩缩买上个把,一人玩俩,就得。于是那时还不甚懂春晚节目内涵的小屁孩,都且等着钟声敲响那一刻,跟着大人要根火柴,在大人负责的苍白聒噪的鞭炮声中,也去小心翼翼地点燃有点“姿色”的冲天响或小“呲花”。
后来,不再扎堆到零点,提前放也行,前提是炮够多。能放炮、放好炮、放得久又成了检验此年收成的不唯一标准。甚至单位或地方管辖的官方也会专门采购回好几位数的巨“方块”,只为那漫天的光辉,短暂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同个人和小家一样,哪里放得多放得久,就显示哪里的生活水平多提高、跟老百姓的关系有多好。俗是俗了点,不过那满眼盛不下的绚烂,的确是让乡土的人们学会了浪漫。
如今?为了一口新鲜空气,不仅“提倡”,还要“规定”。各种“电子鞭炮”应运而生,扫码即赠听的鞭炮声录音,居然也有问题。殊不知放炮不是为了炸“年”这个怪物,不是为了单纯如噪音的声响,而是那个能听能看能闻到(也算一种烟火气?)能感受到的气氛。所以选择在城市过年的我们今年没有零点任务,没有任务就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没有热力不到零点就早已去入梦。哦于是所以有那么多人选择回家乡过年了么?
压岁钱的年味
以前,小孩子都向往这么个东西。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有盼头的。票子的面值各异,但都崭新无比,不用存银行,就那么如收藏品似的夹在从来不翻的书里,或者一个信封收铺盖底。也许是新鲜,也许是“劳动”所得(都要磕头),所以倍感珍惜。
后来,面值变大,自己管理不安全(家长是那么说的),由家长收着统一管理,只是他们会以此再“往来”回去,落实到自己手里的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或许等到上学需用时,它才直接变成学费。总之不再经过热腾腾的双手,便只停留在一个冰冷的数字。
如今?连大人的手都不必热腾腾去焐了,焐手机吧。各种帐户余额忽大忽小伸缩自如,为了见不上面的给着方便,为了避免提现就地分给别家。或者干脆互相理解商量好都免。孩子呢,平时看大票子也都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对这哪怕上万的一串零也就不想不管不稀罕。
但使笔墨心仍在,不教旧忆逝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