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儿有您的一封信,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
我是在回家的列车上打开这本书的,品读在那样一个属于书信的年代,一位纽约女作家和一位伦敦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开启了长达几十年书信往来的故事。原本异域陌生的两个人以信件为纽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直至这位尽职的书商弗兰克生命结束。尽管生前终未能谋面,但是相比他们都是彼此最牵挂的朋友。
《查令十字街84号》,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用朴实纯粹情谊串起来的一本书信集,翻阅整本书,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生活轨迹的两个人呢因书结缘,由拘谨到成为密切随性的朋友。真的会为这缘分感到难得和珍贵。
靠码字为生的作家需要阅读大量的二手书进行写作,这与经营良好品质英国出版书籍的书店相契合。期初,两个人都礼貌而拘谨,客气的询问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书,官方的回复尽职的找书便是两人全部的交集。
个性活泼率真的美国老小姐海莲率先打破了这样的拘束,渐渐地英国拘谨绅士弗兰克也放松起来。从两人书信往来的落款变化便可将熟络的过程可见一斑。
如此除了买书找书,信件中用语变得活波可爱,多了生活近况的分享,友好的爱莲还给物质短缺的书店朋友们寄去各种食物,俨然和大家打成一片,大家也十分期待爱莲的伦敦行能早日实现,当然弗兰克依然尽职尽责的认真找书。
2.
在电子媒介发展完善的今天,“书信”,几乎成了一种情怀。
写信?文艺人才爱干的事好嘛。
然而在书的扉页中有对写信情有独钟者:
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
这让我想到颇有《小王子》中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等待的时间,让幸福的味道慢慢发酵。
即使到了今天,任然十分珍惜手写的卡片、信件,当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亲友亲切的问候,当任何一个独一无二的笔迹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你清楚,那有写进心灵的力量。
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内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者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情状和情绪。
3.
但是当有一天,熟悉的寄信频率被打乱,亲切热络的话语突然变得陌生,连落款都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名字,该是怎样的心惊?
弗兰克的不幸早亡让一切戛然而止,期待已久的伦敦还有没有成行,简·奥斯汀的书还没有找到,甚至连一句最后的问候都没能说出口……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多年以后,作品受到青睐的爱莲终于第一次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土地,这是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却有着别样的亲切,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自此《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愿你也能拿来一读,定不辜负,动人之处不在文笔结构,在情谊。
文|木易
图|阅读时拍摄书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