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历尽千帆,回首往事,皆是风轻云淡。
大概因为有着相似的漫长求学道路,有着能产生共鸣的海外生活经历,有着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与柔然内心,我在读这本书时,仿佛在听一个朋友讲他已逝的十年人生历程中所见之景、所阅之人、所历之事和所悟之理。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一书作者曾铠,如今在西班牙读博,他也是知乎上被称为“拔叔”的知名人物。
书中以淡然的笔触勾勒出作者自己只身赴古巴,后来又辗转到欧洲的漫漫求学路,其中穿插着他,作为一位“远方的孩子”,对于“自由的灵魂”的探索,在“流浪”中关于人生的哲思。
1.
从古巴手工雪茄需由烟叶精细发酵而制成,他联想到人生的发酵过程,“生命的律动不止,而我们常常需要一个暂停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人生的发酵:我们需要一个等待的经历,在这个经历中冥想、思危、思退、思变,最终凤凰涅槃,羽化成蝶。”
谈到求学之路,他说:“求知本身,只是一种修行而已;而真理本身,不过是一种‘大象无形’的人文关怀。”“在有生之年,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维度、智慧和能力去探索宇宙的无限真理,实乃莫大的荣幸。”
关于理想的生活状态,他的向往是:“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去公园里摘蘑菇;在阳光灿烂的午后,靠着罗马松坐一下午,静等太阳落山;或是把自己从旧货市场上淘来的竹藤椅搬到略有些狭窄的阳台上,泡一壶茶,放一张黑胶唱片到手摇留声机上,翻开一本法语的Le Rouge et le Noir......”
于我而言,到如今,念到研究生,这二十几年能够在学业上不断精进,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充实自己,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已然万般幸运。这一点,与作者不谋而合。
当到达一个人生节点时,譬如现在,开始反思曾经的种种经历,规划未来的人生走向时,会有迷茫,但更多时候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相信自己在追随内心,一点点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挪动脚步时,也更赞同他所言“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2.
回忆起他乡留学的艰难时日,他写到:“所谓清苦,大概就是有时候兜里摸出来几个钢蹦儿,发现下午多喝了一杯六十五欧分的浓咖啡,于是,就因为差了这个欧分,刚好买不起一张公交车票,只有顶着深冬的寒风步行回家。”
异国的学术生涯虽然清苦,却也提供了机会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他如此描绘在古巴的生活:
“白天,种植园的工人开着苏式拖拉机和卡车,戴着草帽在红土地上辛勤劳作,收音机里播放着热辣的拉丁歌曲。
傍晚的天边总是刮着绚丽多彩的晚霞和火烧云,宛若油画。午夜的空中繁星点点,偶有流星划过天幕,拖出一道长长的尾巴,令人浮想联翩。”
古人说“去国怀乡”,离开故园,孤身在异域的象牙塔里深造,点滴乡愁自然会无意在文字间酝酿。
他忆起年少时在上学路上吃到的特色小吃,满满的烟火气息隔着书页扑面而来:
“呼呼地吸着面,面条入口即化,牛肉筋道弹牙,笋子酸爽脆嫩,连那汤汁都可圈可点,不该被浪费。吃完面,仰着脖子扫光汤汁,拍拍肚皮抹抹嘴,把两块钱拍在桌子上,扬长而去,那感觉,真叫一个潇洒!”
不禁想起我在澳洲交流时,最怀念国内的地方,不是家人朋友,而是那些热腾腾的美食,那一大早就可以吃到的热干面酸辣粉豆皮,那半夜饿了去吃的烧烤火锅麻辣烫,那股可以通过味蕾直达心底的味道。
正如作者所说,“人间烟火,不可名状,难寻于庙堂之上,只藏于市井乡野。”
当再难忍受对于家乡味道的思念时,这群留学生们不顾一切开火烧饭,“忙一整天,换来一桌火锅肉、菠萝鸡、土豆丝、麻酱生菜、拍黄瓜,再蒸一锅白米饭,开两瓶朗姆......感觉许久的压抑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宣泄,人生瞬间变得幸福而圆满。”
点点滴滴温暖的时刻,流淌于作者笔尖,鲜活而富有生机。
3.
这是一部作者用温情的笔触撰写的文字集,于生活的小事中触发对生命的思考,于人生的大事中看透世间的情与理,于无限美丽的风光中领略异国的旅途。
书中也不乏温厚的长者,给予作者学术的建议与人生的指导,还有时光带走的爱情,志趣相投的朋友等等。
正如作者曾锴在序言中所言:“愿我们有缘此生,不忘初心,不负光阴,活出自我,终得精彩。”
读完这本书,只希望你我都有机会去远方闯荡,去流浪,去见识这个世界的美好,体验别样的人生阅历,最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