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的玉姐姐今天早上去拍摄婚纱照,为她化妆,目送她走出寝室,美丽、圣洁,心里竟有种奇妙的感觉,暖暖的,又有一点点酸涩,正像是蜂蜜水中加入了一颗苦丁。
这里解释一下,玉姐姐只是去拍照而已,并且暂时与新郎不同框。
看到她那么开心和期待,目光澄澈,温和,突然对爱情有了更多一点的看法。
爱情?嗯?
对的,今天就来谈一谈爱情这个话题。
这个令无数红男绿女魂牵梦萦的东西,为之辗转反侧,或为之终生纠葛。
对有些不曾经历爱情的人来说,会觉得神往,对于另一些有过失败感情经历的人而言,则蕴含了太多的,苦涩。当然还有那些共同走到了幸福终点的老夫老妻,他们所有的就是平静,追思和终生的回忆。
要给这个奇妙的东西下个定义?在学了心理学后,我更加倾向于认可这种观点: 爱情是体内一堆激素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换句话来说,在爱情中我们的一切感觉都是激素作用的结果,例如,开心兴奋,变得很“跳”,是多巴胺;让你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而有“婚姻激素”之称的内啡肽则会让人产生持久的幸福感,譬如,玉姐很快会心甘情愿地步入婚姻殿堂。
(作为文科生,生物科学知识浅薄,不再多言)虽然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并没有错误,但这样解释,就让诗人们对那些风花雪月的咏叹失去了美感,作家对爱情的礼赞也失去了意义。
当然不应该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谈论的与经历的“爱情”,更多是属于一种感性的范畴之内,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行为去探索、去研究,去试图给它下一个客观中立的定义,但绝不能完全替代它。
对我而言,爱情的实质的确是激素作用的结果,但却绝不仅于此,它更多的是一种美好事物的载体,是一种人类整体的期待,向往与憧憬。
就像古往今来无数故事中所写到的那样:杰克与茹丝的浪漫情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了结夙仇;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贝薇薇与肖奈大神的“不巧,我在等你”……
真的是不胜枚举,但我猜对更多人来说,爱情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那么简单。
“情不知其所以,一往而深。”
“一而衰,三而竭?”
有多少海誓山盟的爱情最后没熬过七年之痒,或许…更早;又有多少爱情是在未曾好好开始便已结束的(@god……)? 这些,黑暗的,冰冷的,令人诧异的,失望的……
在今年看过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在简书上也发表过一篇评论。 在这里不多赘述。
有人说,《霍乱》几乎囊括了常见爱情的所有种类。而且,他非常高明的是,他不在里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只是提供一个段一个情感和一个又一个经历让你去体验。
有些东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再去评判。
黑格尔说:存在即为合理。
那对于爱情呢?这种东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文化人类学有个观点,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爱情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可能真的如此,毕竟人类是少数社会体制内要求遵守一夫一妻制的动物,而人类早期抚养后代的成本很高,往往需要两方长时间维持一个和谐稳定的关系,而两性之间的共性差异十分巨大,有一种强大的力量的存在,使两性共同抚养后代成了可能。
而这就是激素的力量,即为,爱情。
但人类的意义若只为繁衍而生,那要爱情有何用……
这东西又有什么资格让我们为之而承担痛苦,饱受折磨?
知与不知,见与不见,所有的取舍都又有何意义?
虚无而已。
不过到现在,至少我知道爱情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始于人类的本能,但绝不终于人类的本能。
你看,你听,还有好多人,还在以不同的原因需求着爱情:渴望关怀,渴望理解,渴望有人长久温暖的陪伴,还有人只是想多一种与孤独抗争的手段。会有人得偿所愿,会有人欲罢不能,会有人心痛如是却不能自已,还有人会飞蛾扑火在此中燃为灰烬……
谁离了谁,世界都将继续下去,所以没有人会是因爱情而生的,但我知道,一定有人因爱情而死。
所以理一下逻辑,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爱情的感觉是激素作用而已,而爱情的得以持续的原因又不是简单的激素分泌。
所以为什么那么认真呢?但是生命只有一次,又怎么能不认真呢?
对于众生爱情的纠葛,无权评判,自有某种力量驱使你的选择,此消彼长而已。
对于身边人的美好时刻,真心祝福,祝你在人世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