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厕所是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发现的一个土坑;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了。古代人们对厕所的称呼还是比较多的,如溷(hùn)、圊(qīng)、更衣室(唐代已有)、雪隐(宋)、厕、便所、毛司、灰圈等。又因以前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茅房”。
《汉语词典》对“茅房”的解释是“厕所”的意思。在我国北方地区,茅房也是厕所的俗称。北方人说上厕所为上茅房,在南方又叫茅厕(旧读sī,现统读cè)。在鲁西南方言里,对茅房中的称呼也有不同表述,如“茅的”、“茅子”、“茅得”、“粪茅的”、“粪茅子”、“粪茅得”、“屎茅子”等等。在笔者小时候所在的鲁西南农村,当地人称茅房为“茅的”,类似于将房屋称“房的”或“屋的”等习惯口语叫法,如“恁家嘞茅的里蛆都满啦,该洒点土垫垫啦”,再如“将这个夹过(有的地方发gu音)道的外边用砖垒上,上边再棚上些秫(有的地方发fu音)秸,当个茅的用吧”。
关于“茅的”,不得不提《左传·成公十年》里的记载--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意思是“晋景公刚要吃饭,突然觉得肚子胀,不舒服,先去上趟茅房,左右侍从久等,未见国君回来,分头去找,最后在茅房发现了他,原来掉进了粪坑里,死了”,“茅的”淹死国王的事情。如今,通过文明乡村建设,鲁西南农村的“茅的”都改用水冲厕所了,入厕卫生改善了,叫“茅的”的人少了,称“厕所”、“卫生间”的人多了。最后,提醒大家一句--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过于上厕所没带手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