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的最后一天读完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也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本书以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诠释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阿德勒与佛洛依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他的阿德勒心理学又称为勇气心理学,以及自我心理学,聚焦人的主观能动性,整个阅读中我确实会被阿德勒心理学犀利的观点颠覆三观,但每每放下思考,又会觉得确实言之有理。
以下是本书中一些重要内容的整理与归纳,希望可以给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目的论与原因论的区别
从佛洛伊德的原因论角度,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包括我们的性格,三观,社会地位等,这个理论也被称作因果论。举例来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父母虐待,所以造就了他性格孤僻或者容易做出出格的举动。然而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提倡目的论,即我们每个人过去的行为都是为了达成未来的一个目的,是我们为了达成目的自行选择的结果。孩子自己选择了性格孤僻或者做出出格的举动,从而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以这种方式“报复”父母,在这里报复就是他们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所以选择了性格孤僻。同样的,我们讨厌一个人往往会觉得是因为他身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缺点,然而阿德勒觉得正好相反,我们是因为先有了讨厌这个人的目的(比如我想结束和这个人的人际关系),才在他身上开始去寻找缺点。所以,相比于原因论,目的论更加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过去是被我们每个人主观赋值的过去,我们的过去并不会决定我们的未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你就有能够获得幸福的可能。
自卑感与自卑情节
阿德勒心理学还提到了自卑感与自卑情节的比较,这个观点本人也是非常赞同。阿德勒觉得,自卑感是件好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来源于我们与理想中的自己的差距,自卑感是我们努力和变好的契机。然而,阿德勒强调自卑感与自卑情节却不是一回事,自卑情结是利用自卑作为借口而去逃避人生的课题。比如:每次上课教授提出问题,我本可以举手回答,但是我选择放弃,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欠佳,然而,我其实只是利用英语表达能力欠佳作为借口去逃避每一次上课发言的机会,并以此“安慰”自己。同样的,每天下班以后我都觉得因为今天好累,所以不想运动,其实我只是利用“下班很累”作为我的借口去逃避我本身不想运动的这个目的。
人生课题:交友,工作与爱都是围绕人际关系所构建的。
人的定义源于社会,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人”。我们通过每天与不同的人接触交流带来的反馈描绘出我们自身的“轮廓线”。阿德勒心理学表示,“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因为无论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为什么我们会烦恼于人际关系呢?因为我们都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然而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中,一个大前提就是寻求否定他人的认可。我们之所以感觉与人交往很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是希望“满足别人的期待”,对此,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课题分离”,即我们需要区分哪些课题是属于我们的,哪些是别人的,判断的方法也很简单,谁承担最后的结果谁就是课题的责任方,我们每个人只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同样,别人的课题我们也不要妄加干涉,也无法干涉。因此,别人如何评价你,那就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根本无法左右。
也许按照别人的期望而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样看上去更有方向。然而,我们始终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这种谎言很快就会被拆穿,失去信用的人生会更加痛苦。所以,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等于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所以,能够从人际关系中真正解放出,我们才能获得自由,而自由的代价及接受“被别人讨厌”。当然,接受被别人讨厌并不是故意惹人讨厌,而是拥有能够承担“别人讨厌的勇气”。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我们的人际关系都会变得轻松起来。
也许我们会觉得用课题分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显得太过冷漠,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要想缔结良好的人机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的目的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中他所提及的,人与人关系的最理想情况叫做“恰如其分”,能做到让和你相处的人如沐春风。
除了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的另外一个核心是“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这个概念有点抽象,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狭义的认为我们与其他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也就是我对我所处的集体,我所在的社会有价值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比如我们再做小组作业时,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与感谢获得进一步攻克更加难的任务的动力。
幸福感
阿德勒心理学觉得幸福感就是贡献感,我们在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并非来自于别人的认可,而是来自自己主观的认可,如果贡献感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才能获得,那我们我们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然而我们本可不必如此,只要我觉得“我对他人有用”,我就是有价值的,我就是幸福的,幸福感是可以通过自己去主动获得的。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在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解中,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而并非故事线一般,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是当下,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即使没有目标也无妨,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总结来说,阿德勒呼吁我们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能真正改变的事情上,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人或想法,一味地放在心上只会徒增烦恼,然而我们本可以不必如此。人生的意义是由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的意义不具有普遍性,不比纠结过去,不比过分考虑未来,努力认真活在每一个当下,就是努力认真构件我们自己的幸福,自己的人生。
最后,是我摘录的书中个人比较喜欢的句子:
“表面上似乎是过去的经历以及外人造就了自己现在不满的人生,但实际上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能决定你生活方式的,只有你自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