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十一回家,金黄的玉米,收获的季节,顺着小时候走过的路,沿着车辙的印记,走到了玉米地深处,不知是我长高了,还是玉米变矮了,玉米杆已经没有记忆中那么高大,算起来已经有十几年没有下过地了,收获的季节总是在学校度过,一直在寻找走出农村的路,没想到这次回归能带给自己这么多感想。熟悉的场景,记忆中的气息,玉米棒子已经成熟离开了家,留下玉米杆依旧屹立土里,在微凉秋风的吹拂下瑟瑟发抖,庆幸的是它有很多伙伴,应该不至于太孤单,并且很快,它们也将会进入下一个轮回,或者在机器的帮助下返回土里,化作肥料滋润大地,为下一季的小麦奉献最后一份力;或者拉到养殖场被加工为饲料,喂养出一批批健硕肥美的大猪仔。我想,“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再美的诗句来衬托都不为过吧。
从地里长出来的任何东西都会有大用途,一点都不会浪费掉,就连以前被认为是草的东西都具有药用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中玉米杆在没有成熟的时候非常甜,堪比甘蔗,这都源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每次妈妈打电话回来都会要求爸爸出去挖草药,或者在山岗上,或者在沟壑旁,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寻找,她已经有了经验,知道哪些地方多,哪些地方少,并且这些地方很可能就只有她自己知道,只可惜,这两年她都要去哥哥家带盼望了好久的大孙子,高兴的不得了。出发前,她领着爸爸把这些地方全走了一遍,叮嘱他草成熟了就要去摘,挣得全是辛苦钱,最起码能贴补自己所用,不至于总给孩子添麻烦。但是,爸爸没有妈妈那么勤快,没有去几次,致使她特别遗憾,每次通电话都会提及,埋怨爸爸,并且一直说着要是她在家,什么活都不会落下。还有其他习以为常的草,有的竟然富含植物油,完全可以炼油吃;有的可以泡茶喝,清火气;从地里挖出来的甜草,嚼起来滋滋的甜,想起来就有种满足与享受的感觉,美妙之极。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做人不能忘本。我生于斯长于斯,永远是广大农民中的一员,这个角色身份激励我不断奋斗,并且一直期望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容归故里,回报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农民就是勤劳的代表,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脚下的一方土地里谋生存,辛勤打理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用锄头剔除掉庄稼地里的每一颗杂草。对于农民来说,庄稼地里承载的是他们的命根,每到收获与更种的季节,他们都是忙碌的、兴奋的,从土里获得的永远是最实在的回报,虽然远远不足以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是角色的定位。
“现在的农民都有钱”,这是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刚开始听的时候我都会解释一二,如今只是微微一笑,不予回应,我会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存在这样的误区,我只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农民有钱,那么你愿意做农民吗?连续好多年,党和政府一直在采用富农惠农的政策,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三农”问题,这让农民确实获了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农村的景象也比之前好了许多,日子也比以往滋润了许多。但要说“有钱”,这要看怎么比了,如果跟过去农民过得生活比起来,钱比之前倒是多了好几倍,这倒不是多有钱的问题,是他们懂得知足,挣得不多,花的更少,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健康快乐!今天比昨天好,这不就是希望嘛!
今天,把玉米棒摊开晒太阳,到了傍晚下雨了,又着急忙慌把玉米攒起来,盖好,以免玉米淋湿了生芽了坏掉了,收获的季节总是忙碌的。收完了,晒干,装好,等待价钱合适了就卖掉;地闲下来了,要犁地了,施肥了,种小麦了,种上小麦之后便可以轻松一点,等待来年开春,除草,浇地,忙忙碌碌又有一季收成了。这就是农民的生活,农忙时忙着,农闲时聚在一起话家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乡村的夜晚,窗外听到的是虫叫声、蛙鸣声和间或的狗叫声,能够找回在喧嚣都市生活中迷失的自我,我是农民,生于斯长于斯,这样的生活闲适自得,心情平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