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的餡餅理論
摘: 許多人認為愛可以用各種方式切割,交換,就像餡餅一樣: 一大塊給伴侶,差不多大的一塊給孩子,較小一塊給工作,更小一塊給朋友。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看著自己給別人多少,得到多少回報,當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亦即期待的)分量,就會開始緊張,嫉妒,隨時討價還價,為了付出和收穫的平衡而抓狂。當人愈來愈執著於公平分配時,就會緊張地活在焦慮邊緣,害怕失去自認為應得且需要的一份。他們會儘可能尋求別人的關注,以填補空虛感。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依賴伴侶,孩子,或朋友為他們付出多大塊的愛的餡餅而定。與餡餅理論相反的是,並不是只有一個有限的餡餅可以分配給摯愛的人和朋友,而是每一個關係本身都是一個完整的餡餅,可以獻出對彼此的所有感受,而不會稍減對重要伴侶和孩子的愛的狀態。愛的狀態不但不會減損,也不會讓人筋疲力盡,而是會讓人愈益更新。
這一段我先聯想到的是關於我卡關在生二胎的經歷上。拋開外在的因素,比如經濟資源和時間資源,我一直卡在如果我要二寶,我會不會一直活在對大寶和二寶的歉疚裡。因為我想要能全心全意的陪伴每一個孩子,卻害怕自己做不到對兩個孩子有同等公平的愛,更怕自己無法處理好他們之間的手足關係。我怕分了兩塊不一樣大小的餡餅給他們。事實上,我將愛與時間混淆在一起了。陪伴的時間多少,真的可以衡量愛的份量嗎?真的一直拴在一個孩子身邊,才是對他全心全意的愛嗎?好像都不是啊。有二寶,我又會擁有一個新的親子關係,獨一無二,完整無缺。而手足關係,根據後面的空桶理論來思考,我其實是無法預期或者干預太多的,因為,那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我的。想通這些,好像世界一片明朗。愛,就是一種源源不絕的能量,只要你願意打開開關,它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看到三寶媽朋友們,光是站在我身旁,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能量吧。
2. 愛的空桶理論
另一個關於愛的常見觀念也會掌控親子關係,就是[空桶理論]。抱持這種觀念的人把孩子當成空無一物的容器,父母有[責任](即義務)用愛填滿容器。這個理論假定成功的父母會填滿孩子的空桶,使他們遇到伴侶時,也有能力向對方灌注這種愛。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就能對自己的孩子如法炮製。
親子關係的複製,或許就是這麼來的吧。很多人的父職或者母職責任感強大過頭,覺察不到自己的控制欲,意圖給孩子複製出一個主流社會公認的完美人生,卻不想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無法再承接你的思想。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原因。擁有一段健康的關係,第一決定要素,就在於你是否願意尊重對方,認識對方,而不是意圖把對方變成符合你期待的樣子。這或許也是我比較不喜歡用[教]這個詞來描述與孩子的互動。我期待的,是你來我往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