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说:只有致虚守静,才能认识“道”。
只有内心空虚清明,才能回到本真状态。在本真中放下自我,观察体认到万物规律,从而看到真相,懂得理解,正确决策,循道而行。
静”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身处喧嚣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静心,将内心的杂念和欲望放下,让心灵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回归本真,就是要摆脱这些束缚,找回自己的初心和本真。
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先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
事物的规律和发展的轨迹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和思考。“静能生慧”,而当一个人处于激动、紧张或者过于兴奋的状态时,他的思维可能会变得混乱,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那些能够真正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够沉得住气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情绪的波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相反,他们会在冷静的状态下,深入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人的大脑是用来管自己的,怎么管自己?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用心去看别人,用心看世界。
我们平时生气、恼怒、指责别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主观衡量客观。可当我们发现客观与主观不相符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
如此这般,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出一对矛盾:我以为、我认为——本就是、本来是。一个主观,一个客观。
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样一对基本矛盾演绎出的各种形式。真正的理解,是去懂得自己不懂的人和事的一种智慧。当你懂得了,矛盾也就消失了,人也显得有胸怀了,看问题也全面公正了,因此也就不会再制造是非了。
那我们能做什么?就是接纳和理解。
真正的去洞察万物,包容接纳,敬天爱人,放下自我的执念,尊重规律。
苏轼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思考,努力看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
学会反观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也跳出自己看世界,放下主观臆断,回归客观真相。
老子的做法,可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可达“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一个人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是活的自在,走出小我,发展大我,实现无我,真正为社会,为天下贡献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