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80后作家刘同写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部分章节,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关于孤独的思考,很吸引我,当我读到他刚毕业时,对工作的态度那章,特别有感触。
作者21岁大学毕业去一家电视台工作,近10个人干同样的工作。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只有自己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时间近15个小时,而其他人6个小时都不到,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公平”,觉得自己是个傻缺。
他跟一起工作的男同事抱怨,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我俩就一直加班、拍摄、编辑、写策划,而其他人却那么清闲?“他们把我们俩当猪吗?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大家拿的工资还一样多?”
同伴是这样回答的:
“他们才是猪。你想想,工作就只有那么多,拿一天50个小时的工作量来算,咱俩就做了30个小时,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个小时的工作,每个人才三四个小时。假使工作是升级打怪积累经验的话,我们俩比他们先获得更多的经验值不说,当我们犯了100个行业错误的时候,他们或许才犯了不到10个,年纪越大犯错误被原谅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是抢了人家的机会,我们怎么可能会是二百五呢?”
这个回答,我觉得太赞了,我本想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但觉得还是不全面,就整段用过来,我觉得,这才是人间清醒。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眼高手低,工作要做最清闲的,环境还要好,哪怕累一点都觉得自己吃亏,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又做不来,表面上很精明,实则很愚蠢。
“玉不琢不成器”,年轻才有试错的机会,要努力、奋斗才对。
一个人只有把小事做好了,将来才能做大事,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将来才能做复杂的事,你啥也不做,将来只会一事无成。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如果看不清将来,就努力做好现在,今天的努力,说不定哪天就能看到收获。
我想起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当时单位新成立一个储蓄代办所,办理的是银行业务,领导安排我和玉姐做这项工作,这和自己学习的专业一点也不搭边。
代办所的工作环境很差,屋子里没有窗户,不打灯,屋里漆黑一片。
玉姐大我4岁,我俩经常在外面透透气,说说话,谈谈心。
我向她抱怨:“如果一辈子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一点也看不到前途。”
玉姐学的是财务,她劝我说:“我们将来不能总待在一个地方,你考个会计证,将来一定有用。”
后来,我也安下心来,不忙的时候,在小屋里看书、学习,一年后考了会计证。
过了两年,玉姐去了另一家单位做了出纳。我去内勤班做了营业会计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懂得会计知识,还需要经常和银行接触。
虽然是新设立的岗位,也不是自己所学专业,但是我干起来一点不觉得吃力,多亏了在小黑屋的那段时间没有荒废。
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你撒下的汗水不会白流,正向作者说的那样:
一个人未来能去哪,不是靠想象,而是靠今天你都干了什么、干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