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学长寒泉写的《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对常见词冰雪、柳枝、月亮、蝉、长亭、芳草等词汇在古诗词中的寓意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蓦然明白自己在很多时候是从字词的现代意义来理解古诗词了,又想起诗人无预作品中用典很多,不但使用过去的典故,也使用今典、俗典、西典和“科典”,我早就有个打算——整理出无预作品中的典故——但忙于俗务用时太多,还一直没顾上整理出来。
无预的作品不仅是优秀的诗词,还是典故集锦,涵括哲学、历史等诸多,可见诗人的博学与趣思。今天从昆嵛山烟霞洞回来,满载着数百年前的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数千年前的地质变迁风貌回来,翻阅手机,首先看到无预学长分享的两首作品,其一是《入学四十五周年感怀》:
四十五年犹阙如,青丝白发渐稀疏。
讵知岁月空留月,能否渔罾扳满鱼。
兜转终将成曲线,是非简化剩乘除。
天之骄子不曾老,向死而生口号欤?
还有一首是清华大学78级毕业40周年纪念品紫砂壶题跋:
水木湛清华,清华乃我家。
我家洵烂漫,烂漫洛如花。
赞叹不已!我这才第一次得知洛如花这个典故,平时以养生为第一要务,所以闭目养神的时间多,看书并不多,但是从看书多的人写的作品那里,着实学到不少——古语有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每每读到好作品,听到一堂精彩的课,都会有这种感觉。
无预说:二字顶针格,属奇趣诗。实际只用了14字,但意思非常完整,用来形容清华学子再恰当不过了!除了“我家”,“清华”、“烂漫”前后句的意思都不一样。前个清华,是水清木华,后个清华是校名;前个烂漫,是杰出美好,后个烂漫,是绚丽多彩。我家虽然意思一样,但重复我的家啊我的家,突出情感的饱满、炙热。
这首诗是大意:
水清滋养着木华,
那清华之地啊,
便是我的家。
我的家哟我的家,
多么的杰出美好,
开满绚丽多彩的洛如花。
说来我觉得自己很是幸运,能遇见不少洛如花。唐代冯贽在《云仙杂记·洛如花》有记述:“ 吴兴山中有一树,类竹而有实,似荚状。乡人见之,以问 陆澄。澄曰,名洛如花。郡有文士则生。”据传说,其种即不易得,其花尤为少见,惟国有文人,始能放花。在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提到过此花,百位花仙子中排名第三的是洛如花仙子。
在诗词创作中用典的好处就是能够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出更多的含义。典故一般只有三两个字,但是包含的却是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会被很多人层层叠加、渲染或转变滋生出很多寓意。也有人不认可作品中用典太多,认为会导致作品晦涩,不容易理解,例如李商隐的作品,但这一现象恰恰说明,作者、作品和读者是需要相匹配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词汇量,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汇的理解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似乎必然是常态了。如果能遇到一个心心相印的人,那一定是脱离了语言和概念的束缚,这应该是能量层面的同频共振。
无预,本名余寒生,土木工程师。自称自己为老小资一枚,业余喜写诗词,已出版诗集《三豕杂诗》、《瓠叶幡幡》,诗词手稿《清华探骊》(上、下册)被图书馆收藏于清华文库。
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在评论诗人的《瓠叶幡幡》说:作为诗人,无预是晚来者,但他创造力喷薄不止,所展现出来的诗歌技巧之娴熟,意趣兴味之隽永,既超绝于一般初学者,也与同辈老来作诗者迥异。《诗经·小雅·瓠叶》曰:“幡幡瓠叶,采之享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每一首诗作都会等来他的读者。无预兄的诗词,有不少清新脱俗之作,我就喜欢他的“一半儿真诚一半儿傻”的诗风,读之如沐家乡“南洋”海边吹来的清风,惬意得很。
长青诗社社长高源说:无预善于将技术哲学的抽象思维植入传统诗学的形象思维,用一种自我选定的方式构建了一道诗坛少见的阅读风景,展现了技术与艺术互为彼此的双重魅力。我非常认同高源所言,高源还写了一篇长文《诗老无羁少臼窠——浅说余寒生《瓠叶幡幡》的三维学理》,该文从四个方面对无预及其作品给予了全面客观而深刻的学术评价。第一方面、传承与创新:技术哲学的艺术魅力;第一方面、抽象与具象:建筑美学的独特视角;第一方面、佛偈与禅诗:上乘梵学的如来心态;第一方面、金木水火土:和谐共生的文化密码。看完这个书评之后,我打消了也尝试写《瓠叶幡幡》书评的计划,因为这篇书评已经说得很到位很完满了,我似乎已经无话可说了。
青年诗人、批评家茱萸说:诗之体无论新旧,诗心永恒,诗心的源头——人类的创造力永恒。无预的写作既是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一部分,亦完全可以视为汉语当代诗的一项特例。他让我们知道,诗人只有在进入创造的那一个瞬间,方能成其为诗人——这是一个人的“真心之旅”。
在《互助与自足》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原因应当归于人类的全部精神现象乃是一持续不断的呈显过程,任何后来的意识能力和符号系统都不过是前在能力和符号系统的接力展示。也就是说,不论你自觉或愿意与否,亦不论某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对前人是多么地突出或歪曲或叛逆,都会无例外地受制于一种背景力量的约束——体变相养用显、小用显大用、大用显全体的必然法则演化为具体的精神法则、行为法则、生存法则,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欲求生存,为了生存,人们才不致在大尺度上任意自为。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这一必然大流中的连接点。历史就是这种必然的实然过程;而历史或背景的解释就是这一过程的抽象或具体说明。
我原先读到这一段感觉很费解,但是如今我感觉到这一段的妙处和精湛。我想原因应该是这5年来陆陆续续地读到无预的诗词作品,他一直能够把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特别有辨识度的艺术作品,能够本真展现其心灵的艺术作品,而且,他还能不断在突破自己,创作出出人意料的作品,这些作品又象火焰一样,能点燃读者。我认为无预和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正如苏东坡也是文化现象,其影响力直到现在还在萦盈氤氲地持续扩散中。
无预自谦道:文化现象谈不上,但我有自己的风格,跟传统的评判标准不太一样。这跟我没有师承有很大关系,跟着老师必然就有一成套的观点或理论。但我有看书,书虽然也是传统的观点,所以传统的东西我也知道。而书是不会灌输给你的,我爱听不听它管不着我自然可以批判地来读。比如“兜转终将成曲线,是非简化剩乘除。”在大多数看来,简直就不是诗句。在持传统观点的评判标准里,诗是需要蕴藉的,这样的句子直白得不要不要的。但在我看来,字面是虽然直白,但细想有很深的道理。人生的轨迹看似杂乱无章,而在佛教看来是充满着因果报应或因果关系的,那么这不就是人生道路的函数么,输进一个X参数,自然能得出一个Y值。年轻人喜欢辩论是是非非,复杂得要死,现在老了,知道没那么复杂,用不着高等数学用不着微积分,加减乘除就可以了。我不要什么禅意,什么儒道,用些数学术语便可道出佛理的崖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已经说出了深邃的道理。这还不是诗么?!
“兜转终将成曲线,是非简化剩乘除。”——说来这句是我认为最惊艳的!把似乎不能入诗的字词用到诗句中,表达出别样的人生体味,拓展中高妙的人生感悟,这就是不走寻常路的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近来,ChatGPT(即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很火,我也尝试了一会儿,不过没几分钟就厌倦了,因为在这种对话中,我感觉到这种方式对人的心灵是一种消耗,因为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深渊,又或者说像一个黑洞,而不是一个和自己有着同质载体的心灵,所以,我也不认为这种人工智能能超越“有心”的人——例如那些可以导致“洛如花”开放的文人——例如象苏东坡、无预等。
运用什么样的词汇,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与什么人在一起,就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当代我最佩服的五位在语言表达方面体现出卓越水平的作家是:博尔赫斯、斯宾格勒、维特根斯坦、江山、无预和摇光(崔贤),其中后三者是运用汉语,三者在汉语运用和创作方面风格迥异,但是都创作出优美的作品,从不同维度体现了汉语的优势和绝美,对我而言,他们的作品是财富——是别有风格和特色的精神财富,是景观——是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的景观,是文化现象——即具有点燃、启发、感染其它灵魂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