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饭桌上,爸妈总会教导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碗里的米粒都要吃完,不要浪费。于是我就乖乖的吃完了。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无论别人给我盛多少饭,我都会吃完,一粒不剩。在饭桌上,如果有剩菜,我都会坚持吃完,觉得剩下一些,都是浪费,浪费多不好啊。可能是看我一直吃,他们又劝我多吃,后来吃成了一个小胖子。长胖之后,他们以为我特能吃,做了更多饭,于是吃的更多,恶性循环。
家里的饭菜容易剩,妈妈也总是留在冰箱里,准备第二天热一热再吃。可是,第二天吃的剩菜,不会有新鲜蔬菜的好口感,营养价值也大大降低。菜要是没有热透,细菌大量繁殖,还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过年的时候,家里也总会做很多菜,许多肉,除夕一天做的菜,可能吃到初七都吃不完。吃着剩菜剩饭,过着新年,心里多少会有些别扭。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长的这么胖,才发现自己有这样一个观念“别浪费”。在饮食上,表现为光盘行动,一切都要遵循环保理念,吃光才好,即使吃不下了,也要强迫自己吃完,浪费可耻。其实不必如此。不要浪费,吃光所有这种行为并不好。吃多了,吃撑了,容易积食。摄入过多的热量,更容易长胖,不利于身体健康。
后来,看完《断舍离》,对自己不浪费的心里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要浪费的心理,暗藏了三个本性。一是小气吝啬,爱占小便宜。扫码送的小礼品,质量差强人意,却还是要去领,觉得自己拿到就是赚到领回来之后,占着空间,又没怎么用,。二是一厢情愿,对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加上自己的感情,比如以前十分喜欢现在不喜欢的物品,觉得它承载了自己的记忆。三是牵强附会,觉得这个东西迟早有一天会用上的,可是那些东西堆在那里,一年两年都不会被想起。
遵从不浪费,吃多了,让自己不快乐,真的好吗?留下一堆没用的东西,让自己的家里变成一个杂货铺,让自己不快乐,真的好吗?没有。所以别浪费,只是一个安慰自己的借口,任凭自己多吃长胖,家里堆积成山,这样的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吧。
真正的不浪费,是心中有数,在开始就计划好。在饮食方面,真的是吃好就好,不需要吃饱,更不必强求吃光。吃饭时,会达到一个吃好的临界点,若是再继续吃,吃饭的幸福感就会下降,吃多了甚至会引起不适。最好的不浪费,是点餐时吃多少,点多少,是自己做饭时不贪多,吃好一点,吃得健康。
真正的不浪费,是正视自己的欲望,学会理性消费。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过度消费,花了许多本不该花的钱,囤积了很多没用的东西,这些才是浪费。将来有用的东西,有很大的可能会用不上,比如反季买的衣服,很有可能在下一季不会穿。去买自己真正需要而且用得上的东西,不是那些华而不实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得上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不浪费。
学会真正的不浪费,才会吃的开心,过的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