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的正月初七,我带着孩子观看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父亲,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然而,这是我事后才意识到的。事情的起因,是上大一的儿子提议去影院看电影,而上幼儿园的女儿也叫嚷着要去。我问儿子看什么影片,他说看哪吒闹海。我心想又是小孩哪吒,那个顽童把海闹腾了上千年,有什么新花样了吗?我很不情愿去看,但是转而一想,我是父亲,陪孩子们看一场电影,是应该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示好”吧。
来到铜川市七一路高景影院,距离开映时间还早。我们挤占在人群里,顿时一股热气和爆米花的甜味袭来。我看到一家一家的老少、还有成对的年轻情侣,都拥挤在影厅里,有的忙着购票,有的抱着爆米花筒,开吃。我正发着呆,心想:一个年近五旬的小“老头”,在此地显得多么不符合格调。儿子用手捅捅我,让我看电子屏。我一看,播映表上全部显示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我的天哪,看来哪吒要火了?导演饺子要火了?
当140分钟的放映时长即将结束,片尾曲响起,放映厅灯光已经打亮,观众们却出奇地安静。我发现许多家长和孩子坐在座位上,久久地不愿起身。我原想着女儿中途会坚持不下来,也计划带着她中途离开的,没想到她自始至终都在观看,连我给她买的爆米花都顾不上吃。儿子更是看的认真,他自始至终一个坐姿,眼睛盯着屏幕直到字幕出现。
观影后的几天里,我不得不思考这部影片的价值何在。这部被誉为“国漫之光”的续作,又一次以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叙事,叩击到了观众们的心灵。我觉得,《哪吒2》不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们生存的困境与希望。
对我心灵震撼最深的除了故事情节,还有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语言台词。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由幕后的配音者发出,展现在魔童哪吒脸上,让我浮想联翩……。在台词的背后,我首先想到了创作者。
导演饺子,原名杨宇,一名普通的八零后,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拥有普通的父母,父母都是普通的医生。命运似乎注定了饺子的平凡,然而他从小就滋生了梦想,是长大当一个漫画家;但高考填报志愿时,他还是选择了和父母一样的专业,因为他发现漫画不能当饭吃。或许,他的选择给他的心灵带来困扰和不快,我觉得那不是他自己内心所渴望的选择,里面有太多的大人的期盼和意愿吧。但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大三下学期,临近毕业时,饺子的一位同学转行做了软件,并推荐他一款好用的动画制作软件。压抑多年的梦想再次觉醒,于是他转行做漫画了。
谁能判定他的转身是正确的呢?恐怕连饺子自己都不甚明白吧,只是他听从了内心的呼唤,反叛了世俗,做了一名孤行者。许多人肯定认为他放弃铁饭碗是个傻子。但好在,他有了不起的父母,一直理解并支持他向前走。
饺子是现代版的哪吒,他身上有哪吒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精神和创业精神。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性格中确实有哪吒叛逆的一面。他说:“我考上医科院校却从事动画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我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被外界左右。”
点阅相关饺子创业故事,我终于明白一个真相: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个“死磕”的日夜。他的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耗费三年打磨;《哪吒1》历时五年打磨剧本,推翻过63版故事大纲,手绘超过6000张分镜稿;凭《哪吒1》大火之后,又带着团队闭关五年死磕续作。他就像自己做出的角色哪吒,不服输,不认命,没有捷径,只有死磕。他与团队“死磕”过一个镜头,三年才过关;“死磕”了若干个角色表情,力求通过无数次的细致微调,只为把“完美”留给观众。
饺子和他的团队终于冲出灰暗,走向光亮,他们是长大了的“哪吒”,是成功者。然而,有多少“哪吒”式的青少年还在“枷锁”的束缚中挣扎着,他们还没有走出泥潭,可以说他们为“试错”付出了代价,他们甚至为这迷茫的世界而迷茫着、痛苦着,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我想,这是《哪吒2》为何受宠的原因所在,也是该我们“龙族”思考的意义所在。
我们要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反叛与认同的博弈始终都在争斗。这里面既有孩子自我革命的争斗,又有大人(主要指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认识与评价的争斗。哪吒的形象,从《封神演义》中的“顽童”,到《哪吒1》中的“魔童”,再到《哪吒2》中的“觉醒者”,始终在反叛与认同之间挣扎。这种挣扎,恰恰是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缩影。饺子只是把青少年的这种“挣扎”表达的更加激烈和痛苦些罢了,这些情愫都被今天的青少年所认同,且产生了共鸣,所以他的《哪吒2》才火爆了。
哪吒是“觉醒者”,是挥剑破浪的勇士。“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的成长轨迹,像极了在当今中国应试教育中挣扎的孩子们。他们被分门别类,要么额头上贴着“好学生”标签,要么贴着“坏学生”标签;除此之外,好像什么标签都没了,也都不重要。甚至,孩子们被大人要求着,须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在漫长的进程中,却很少有大人问孩子:“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思考:“我这样的教育能否唤醒孩子的心灵?”
哪吒终于觉醒了,他反叛父母的管教,甚至拒绝、误会父母的爱。影片中哪吒与母亲拥抱的情节,让人泪流满面。哪吒哭了,他的妈妈和父王哭了,观众更是哭了,包括我在内,为什么情节如此打动心弦呢?这是哪吒母亲即将被天元鼎炼成丹的一刻,哪吒回忆了他小时候种种顽劣影像,很多的言行都是对父母爱心的刺伤。哪吒“觉醒了”,反思了自己的曾经对父母所犯下的错,他准备做好自己,准备报恩;但是,许多没有做的事情,已经来不及了,父母已经老了,或许在下一刻父母的生命就湮灭了。这种命运像枷锁,套牢了“哪吒”式的青少年,他们内心的苦楚,谁又能懂得呢?
看了《哪吒2》,我思考更多是现代教育问题。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针对于孩子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大人替孩子规划好一条路,让他去走。影片中龙族的枷锁,其实映射了当今教育的悲剧。我认为龙族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群体。他们被禁锢在海底,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渴望通过敖丙的“完美成长”来改变命运。这种设定,特像当代家长的“鸡娃”心态。哪吒体内的敖丙,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的”写照。他从小被严格要求,接受好的训练,背负着龙族的期望。
敖丙选择牺牲自己,是对命运的妥协吗?或许是对教育的无声控诉吧。但是到头来,龙王发现对儿子教育是失败的。这正是中国家长通常犯的错误——对孩子实施完美主义教育。我想告诫各位家长,这种教育是一剂毒药,会把孩子的快乐细胞逐渐杀掉。敖丙寄存在哪吒体内,使得哪吒的魔性得到控制和收敛,而敖丙也真切的体验到了哪吒血液里流淌着的“觉醒者”真义。最终,他俩完美的结合而独自长大。影片的结尾,他俩携手,走向了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家长,都是了不起的一群大人。他们都在为教育好孩子而竭尽所能。然而,影片中龙族不只是做家长的悲哀,也象征着一群孩子的悲苦。谁来打破这“枷锁”呢?我觉得中国的家长必须站出来。第一,解开自己身上的枷锁;第二,解开孩子身上的枷锁;第三,陪伴孩子,一起与孩子共同成长,勇敢而冷静的面对未来。
假若你是个认真的观众,影片也给出了一点参考答案。太乙真人是剧中喜剧人物,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既是哪吒的师父,也是龙族的敌人。他的选择,体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太乙真人塑造哪吒成神的时候,是允许他犯错、甚至反叛的。这种教育方式,与龙族的“控制式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既然神仙都可以犯错,我们的孩子为何不可以犯错呢,况且孩子是凡人的骨胎,原本就存有很多的“魔性”,倘若不适度的释放,孩子会憋坏的。太乙真人那诙谐幽默的话语和有点滑稽的行为,是否在提醒我们观众——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是爱与智慧的传递,而不是控制与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