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记叙关羽的一生从遇见刘备开始,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讨董卓,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战长沙收黄忠,攻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至此关羽之名响彻寰宇,然而命运弄人,事态急转而下,大喜之日已是大悲之时,才威震华夏,逼的曹操准备迁都,转眼就败走麦城,最终不敌被东吴擒杀。
据文中所述,关羽的直接死因是襄樊之战长期僵持不下,前线损耗甚巨,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傅士仁糜芳叛变,关羽归路被断,进退两难,最后退守麦城,城破被擒并遭杀害。这一切看来不过是一场战争失败而导致主将战死,实为平常。虽然吴蜀本为联盟,吕蒙趁虚而入有些不厚道,但刘备久借荆州不还也没好到哪里去。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其实无可厚非。
那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关羽死的冤要为他鸣不平呢?主要原因是刘备。关羽发兵攻打襄樊时,汉中之战结束已近半年,半年的时间相关部署应该已经妥当。按照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可是当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本该“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刘备却按兵不动,没有在占领汉中后继续扩大战果,没有配合关羽伐魏,甚至也没有派兵增援关羽,近在上庸的刘封在关羽攻樊城要求增援时按兵不动,在关羽被困麦城时,廖化突围求救,刘封依然按兵不动。
关羽战败不是因为年老力弱,而是因为对手太强,是因为后院起火有家归不得,是因为有人见死不救。当时关羽所面对的敌人是曹操孙权联手,是曹魏最精锐的虎豹骑,是同为当世名将的曹仁、徐晃、吕蒙等。同时还遭遇内部傅士仁、糜芳的背叛,刘封的按兵不动。一切种种造成关羽的必死之局。如果刘备能够兵出汉中,或者派张飞或赵云驰援荆州,想必事情的结果都不至于此。可是刘备就这么冷眼旁观,当初的结义之情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有人说,关羽在前线传回的一直是捷报,后来败的太快,导致刘备救援不及时。这个理由很牵强。襄樊之战持续了五个多月,这期间刘备没有任何行动,关羽一直是孤军奋斗。刘备可以想不到糜芳会叛变,可以想不到刘封会按兵不动,但他不可能不知道东吴在虎视眈眈,他不可能不知道关羽正处在危机之中,即使他真的一时疏忽想不到,一向谨慎,智慧通神的诸葛亮不可能想不到。双线进攻,兴复汉室是既定的目标,哪怕时机不成熟,发动佯攻以分担关羽的压力也是必要的吧。
有人说因为关羽是私自发兵攻打樊城,没有得到刘备的指示,刘备迁怒于关羽,所以不予救援,想给他一个教训,结果弄巧成拙。这就更扯了。首先,关羽坐镇荆州时,刘备授予假节钺,即关羽有权力根据自己对时机的判断指挥三军发动战事。其次,即使关于没有假节钺,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就算要将关羽千刀万剐,也应该等仗打完了再说,首要任务就是发兵,或配合关羽进攻,或驰援关羽劝其停止攻城。可是刘备偏偏就是来一波反常规操作。
所以有人说,关羽之死是一个阴谋,是曹、刘、孙联合设计的阴谋,甚至有人说,曹操从汉中撤军实际上就是一场交易,是这场阴谋的开始。曹刘在汉中僵持了近两年,而后曹操撤军,一转身集中所有优势兵力攻打荆州。刘备不动,关羽孤军无异于送死。
刘备为什么不救关羽?关羽为什么非死不可?这着实让人费解。有人说是因为关羽忠于汉室,会影响刘备称帝,所以刘备留他不得。如果真是这样,那关羽的死,怕是比窦娥还冤。关羽虽然心存汉室,但并不是迂腐之人,就算对刘备想称帝抱有不满,但以他们的兄弟之情,事到临头,关羽也不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而且如果刘备选择在这个时候除掉关羽,实为不智,天下还没有定,三家胜负未分,现在就想着铲除异己,未免操之过急。
思前想后,最后还是把关羽之死归咎于他自己大意吧,就如书中所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幸被擒。一代英雄杀身成仁。不负一世英名,不负兄弟之情。张飞、刘备为报深仇,不幸陨落,成全了结拜之义。不要太多阴谋诡计,还一片善美人间。没有想太多,就不会太难过,胜败本就是兵家常事,一句“可惜”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