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海南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大学生教师技能大赛的评委,做出了不少感慨。
比赛共分四项:教学设计比赛、CAI课件制作比赛、板书技能比赛、模拟课堂教学比赛。共有十个学院参加比赛。每个学院的参赛选手选择本学科的一个课题完成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板书设计和模拟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参加模拟课堂教学的同学,呈现的是本学院参赛的教学设计、CAI课件和板书设计成果。
在前期教学设计比赛环节,有一篇教学设计让我眼前一亮,被我打了最高分。可是到了今天模拟课堂教学比赛时,根据这一教学设计呈现的教学效果却让人失望,我给的几乎是最低分。
我就在想:为什么教学设计那么好,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呢?
第一,教学设计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想。如果一个老师有创新意识,愿意深入地钻研教材,能够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就能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而课堂教学却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甚至主要不是老师的事,要靠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实现。如果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就好像一个工程师胸中有丘壑,而一堂好课却像是把胸中的丘壑变成眼前匠心独运的景观,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工程师好的构思与设计,更需要工匠的理解与创造。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预设,而是学生的活动与生成。
被我打低分的模拟课堂,正是因为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自己的预设,这个预设确实很精彩,但是因为没有学生的参与,听着听着,就让人开始感到疲倦。如果到了实际的课堂,本来很精彩的活动,却不让学生参与实践,而只是老师讲得滔滔不绝,恐怕学生也是要打瞌睡的。那还谈什么教学效果?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设计很精彩,就吧拉吧拉从头讲到尾。课堂的精彩应该是由学生的活动呈现的,老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的活动指导助力。
第二,教学设计是静态的,阅读它的人可以慢慢地品味设计中的独到之处;而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观课的人要审视教学实施者鲜活的展示。老师在课堂上的形象、姿态、神情、语气等细微的地方都会落在大家的眼中,带来不同的感受。
当我作为一个评委坐在台下以审视的眼光去看台上的老师时,很自然地会有一个比较与评判——这个老师自然大方,让人心情愉悦;那个老师弓腰塌背,让人感觉不适;这个老师端庄文雅,让人如沐春风;那个老师语速太快,让人紧张兮兮……
平时我们上课的时候,可能都不注意这些细微的地方,觉得只要老师把该教的都教到,学生把该学的都学会,就可以了。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老师带给学生的感官印象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如果老师充满激情,学生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如果老师从容自信,学生也不会匆匆忙忙。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
第三,教学设计中的有些活动在实际课堂上的实施有很大难度,这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一篇教学设计中有个模拟巴黎和会的活动,在模拟课堂教学时,就无法实施,只能由老师自己把活动内容讲了一遍。还有一篇教学设计中有“谁杀死了祥林嫂”的侦察活动,在课堂上也不能落实。活动成空,效果自然全无。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清楚自己设计的活动有没有实施的条件,需要做哪些准备,活动中需要解决哪些困难。不能只图新意,结果到教学中反而一团糟,影响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