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或许这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从我发现意义的重要性后,我始终不理解的是如此抽象的一个词语如何实现,我该怎么寻找朝向我的意义,而与此同时,困扰我的还有生活中那么多其他层次的问题。而阳明课程给我提供了一道楼梯,让我知道了我该如何走向自己的意义。
我认为,学习阳明课程而成长的阶段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不断的被点亮。而同时,我也更加紧密的把课程和我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我想从起点开始说起。
在刚开始学习阳明课程时,我发现了阳明生命的鲜明和生动。而刚开始阳明立志的画面触动到了我。这成了阳明对我的第一个启发,我开始思考,如果排除在理性上感兴趣的学科,我的志向是什么呢?他重新唤起了我对意义热烈的追求,但是为什么要追求志向?在这里我还不是很清楚。
在立志之后,少年时期的阳明又经历五溺,其实在学时,我并没有很清楚的意识到五溺对阳明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后来我知道了,这是阳明在寻找的阶段,他在寻找他真正在理性方面感兴趣的学科,去用来实现自己的志向。而这也使我一下就想到了自己,所以我有意的沉浸所有的课堂中,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感觉是快乐的,我可以为了探索清楚一个问题而找所有的方法,那就是快乐的。而我也发现,语文中写作在目前是可以带给我快乐,并让我表达我想说的东西。
而真正有志向的方法就是在德性层面有方向 同时用理性去完成和实现,这是一个或许有结果又快乐的过程。
随着时间继续,我在其他层次上碰到了一些问题。这种感觉使我很难受,影响到了我正常的学习生活,当时我很迷茫,我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曾经对方向抱有很大的信心,我在想,是否有了方向,就可以在不经历的情况下完全跳过下面层次的问题呢?其实这已经把价值外化了。但老师说,不可以,有了上面的层次,不意味着没有下面层次的问题,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是经历。但是,有了方向后,在知道自己如何做,做了可以做的后,人生会毫无遗憾,是在不断超越的,也是莫大的快乐。于是我好像有了追求志向的理由,听起来有点浅,并不是要为了全人类造福,也不是想为保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而是时刻"快乐,向上"的生命。
而随着继续学习,阳明在朝向圣贤之道的方法上有了困惑,他始终认为朱熹的学说是心和理二分的,然后经历了上疏,龙场悟道,知道了"心即理"。其实在这里对我的触动很大,这好像是阳明所提供给我的阶梯中最关键的一节。"心即理",只要遵循着自己已经擦亮了的心,那么做的事情就是对的。我们想学,想做的一切都是从心而发,没有丝毫外在的约束。我知道这个过程一定符合我那个正在进行时的志向,所以从此以后,"心即理"同样也成了我的追求目标。虽然现在还不行,虽然还有那么多是外在的原因,可是我依旧认为那是我想去的地方。
而且,我知道了如果过去了,就不要遗憾或者后悔,可能当时就是那样选择。而是去看看由心而发,以后可以做些什么,永远要做的是向前看,用心去做更多。这个道理或许很普遍,但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而直到这里,我对网上的很多信息也有了审视的看法。很多人学习的意义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生活,为了让父母可以不失望,甚至为了和自己喜欢的他并肩站在一起,看起来很励志。但,这样的意义有什么价值呢?他们不是真心想,也没有自己真正的主见,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那是不可能真正快乐的,结果也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意义会持续把我带入痛苦中。
虽然,我对意义和去往志向的办法越来越清晰,纵使这个志向还不够大。但是同时我也陷入了另一个困难中,知行不能合一,而我知道这是不真知的表现,但具体为什么,我依旧不清楚。我明明知道了我该怎么做,我明明知道了应该听什么不应该听什么。但是,却做不出来。而阳明此时在做的事正是抗旨去评判宁王叛乱,在这中间,我感受到了他的九死一生,我也感受到了他的艰难。这让我又一次感叹于这种由心而发的力量有多强大,就对我的知行不一更加无奈。
而后来阳明悟出的致良知对我而言只是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基础的理论还是不变。所以我只是稍微更新了一下自己的观念。
而直到我们最后讨论时,我才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说知行不合一就是没有真知,是因为只有在心里真正的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是我在这样的处境下唯一能做的时候才能行出来,否则,不能称为真知,同时也行不出来。而想要真知的唯一方法就是经历,我深刻的意识到了:人真的是一种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动物。
所以,我决定带着我现在可以的理解,去做, 去寻找,去朝向我那个正在进行时的目标。
而在课程本身的角度而言,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转换。我开始对阳明给予我的启发更加看重,不管是在哪一课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记住王阳明的经历,或一些事实。而是他能给我带来什么,我认为这样学大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体而言,我在这个课程中体会到了一种向上快乐的感觉。
这就是我认为我在这个课程中的成长,有了一个想法和继续向上的基础,后面要做的只是不断的充盈,它不断"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