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高、工作忙、交通堵、空气差,这是大城市病。
家里有房、工作清闲、步行可达、环境优美,这是家乡工作优势。
回乡工作,似乎是现代人解决大城市病的完美药方。
“回家上班吧,干嘛那么累。”
“隔壁邻居家小孩结婚了,就差你了。”
“与其找外地人,不如找个本地嫁了吧。”
“爸妈就你一个,还是别走太远了。”
……
有人,在外界声音的裹挟下,逃离大城市、回到家乡。
也有人,在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选择回到家乡、安放青春。
人生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勇敢地去承担自己的选择。
怕就怕,一直犹豫,不敢冒险,不敢决定。
或者是,做了选择,却一味抱怨,永不满足。
如何才能不抱怨?不后悔?不愤怒?
本期话题,三个女生真诚分享了她们对「家乡与择业」的感知和看法。
采访完,她们的纠结、迷茫、无奈,仿佛能够伸手可及。
在此感谢她们对何妨敞开心扉。
也欢迎你,给我们留言,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心跳。
今日话题
『 家乡与择业 』
又名:要不要回家工作
小路出生在三毛的家乡,平日的她也给我三毛的感觉:才气沛然,浪漫洒脱。毕业后的小路去了北京工作,经历过六个妹纸合租一屋的充实,回家太累昏迷入睡的忙碌,但尽管如此,小路并不觉得在北京压力太大:「可能和身边的人都有关系吧,大多数人其实还谈不上太大的生存压力,然而相互谈心取暖的感觉却很好。」
回到家乡,却总有种流浪的感觉
生性恬淡的小路从事的是忙碌的互联网运营工作。经过3年多的忙碌打拼,她选择辞职回到家乡——一个离北京十万八千里的四线城市。在熟悉的城市开了自己的淘宝店,上班离住所只有一个房间的距离。回乡最本质的动机是想切换一种生活模式,当时自己想要的和在做的难以耦合,想着改变,于是就回到家乡。
回家之后自由职业的收入、工作氛围,其实都在小路一开始的设想以内。但是跳脱她设想的是,对自己适应力预估的不足。尽管身在家乡,看似安定,但选择的是一份「没有保障」的工作,这对于家乡的亲友来说,并不是有「长远规划」的选择。当时的小路,一方面想逃离亲人单一的价值观,一方面又因为孤单而渴望认同。矛盾的心无处安放,时常半夜哭醒,莫名地焦虑和惆怅。
回到家乡,这个看似落叶归根的决定,却在身心上始终无法自洽。小路觉得很奇怪,明明是这个地方的人,却总觉得有种在「流浪」的感觉;而北京虽然地理上很远,反而却有一种「家乡」的熟悉感。
这么近又那么远,小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想念北京的,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多元。
不断自我对话,只是为了不受困于自己的选择
去北京,回家,又去北京,徒增了漂荡,也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譬如履历上的一段真空,x险x金的断交,但对小路而言,这段经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容错与对话,「到这个年龄自然而然会对成长、对未来、对自我价值有困惑,我做的仅仅是主动去应对困惑,不管是改变环境还是改变心态」。
这个经历,给了小路一个独特的发现: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关于成功、关于发展似乎都有种固化的模式,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合这种模式的,这跟人的专业、学历无关,却和人的个性、喜好有关。但是很显然,在职业选择上,学位和专业范围成为了限制。
但是,我们学习本身,难道不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吗?
小路觉得,她的经历尽管漂泊,尽管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她不是固化的。虽然还有要获得认同的想法,但她也想通过不断改变惯性思维,通过持续行动和切换模式,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生活。
回到北京这个决定是否「正确」还未有定数,但确定的是,永远想要改变自己的心。
笔者写稿前一天,小路在自己的公众号发了一张剧照截图,上面写着:
你以为你有的是时间
I know it feels like you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其实不然
But you don't.
所以,不要假装冷酷
So, stop playing it so cool.
把握你生命里的每个瞬间
Catch the moments of your life.
趁你青春伶俐
Catch them while you're young and quick.
因为等你意识到时,你就老了
Because sooner than you know it, you'll be old.
到那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And there'll be no more of them to catch.
yy平时大大咧咧,是个活泼洒脱的妹纸。没想到,毕业后回家工作的yy,曾经几近崩溃,轻度抑郁。身为好友的笔者还真不知道,朋友圈云淡风轻的yy有这么一面。
那段时间,真的挺难熬的
现在虽然状况没好多少,但总算走出来了
yy的选择和很多小地方的姑娘一样,高考完,去外地念书。虽然向往大城市的精彩纷呈,但是临近毕业的yy一方面觉得自己会扛不住大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思乡情切,在毕业的大潮中决定回家。
回家考公的yy,阴差阳错的考上了本市偏远镇的一个岗位,距家n公里的遥远小岛上。事少离家近变成了事多离家远,眼瞅着只能周末回家,yy傻眼了。但好不容易找到的机会,放弃就代表几个月辛苦备考付诸东流,还得重新找工作。yy决定暂时先做着。
yy从基层干起,业务从生到熟,同事换了一波,领导换了一茬,但是yy还是在小岛上,没申请到转岗机会。一年年过去,一直做基层工作,工资增长赶不上物价,调岗又遥遥无期。yy心里的焦虑越来越多,而每周一次的回家时光也因为迟迟没找到对象而充斥着爸妈的长吁短叹。yy感觉一直在路上,却一直望不到头,就像每周从小岛回家的路,熟悉却漂泊。
yy说,三四线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婚恋环境真的可以用恶劣二字概括。曾经喜欢追日本偶像剧的yy在父母的重压下不得不奉命走上了相亲之路。经过几个奇葩相亲对象的洗礼,从一开始的接受不能到慢慢释然,直到现在云淡风轻,yy苦笑着接受被挑三拣四的命运:尽管仍不认可被“打分标价”,但通过和陌生人的交往,也算重新认识别人眼里的自己吧。
改变能改变的,做好能做好的
年龄虽然大了,反而没那么紧迫了
勤勤恳恳的yy逐渐成为了单位里的专项负责,虽然仍然觉得能选择的机会不多,升职空间也一般,但是yy不再那么焦虑。做糕点,养多肉,定期运动,yy决定给自己的生活留点喘息,试着在独居生活中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
在被问到现在最想改变的是什么的时候,yy给出了确定的答案:「最想改变的肯定是工作,不论是何种形式,工作的调动会是这几年一定要完成的事情。还有就是自己的心态,在三十岁的关头,希望自己能以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人和事。」
回家工作的不顺让yy锻炼了自己的心智,尽管对于未来还没有什么把握,但是自我对话与自我调节,成为了她成长的一个工具,看似无用,但像她说的,总能走出来的。
小c有个普通的姓,却有一份不普通的履历。作为一个南方妹子,却是去大东北念的大学,在上海做过时尚行业,现在回乡从事家族产业。她择业的想法没有变过,就是未来够不够刺激。
我喜欢追求刺激和新鲜的环境
小c出生在一个以经商出名的城市,打小却不喜欢家乡的氛围,觉得周围「很势利,很low」。除了朋友和美食以外,似乎没什么值得留恋的。高考完,小c毅然决定远走高飞,去了东北。仅仅因为觉得东北是未来不太会去的地方,但又想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人。
任性的小c去东北读书,毕业后在长春的外企工作了几年后,决定回来,因为觉得「雪看够了,北方也呆够了」。
过够了北方生活的小c果断提出辞职,准备去上海找工作。选择上海是因为她喜欢繁华,喜欢便利,喜欢接触新鲜刺激的事物。正好,公司另一个部门老大的base在上海,又比较喜欢小c,于是顺理成章的,小c就转到那位老大的部门,开始在上海的小白领生活。
这段时间是小c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在靠谱的老大手下,做事轻松,工资高,还在喜欢的城市生活。但是事情总不是一帆平顺的,随着老大被调离,小c也跟着离开老东家。
憧憬时尚行业的小c大胆快速地选择了一份时尚行业的工作。尽管工资低、没资历,但因为是梦寐以求的工作,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混迹时尚圈的美梦成真,似乎生活可以更加美好。但是抠门的老板,难以负担开销的工资,让时尚行业从业者的光环逐渐暗淡。这个时候,家里人召唤小c回家帮忙家里生意,尽管不太情愿,小c还是选择回去。
现在的我是一头困兽,我迟早会离开
已经在家乡工作了几年的小c,现在却仍旧想要回到上海,理由和之前一样,在家乡不够刺激,一成不变;而自己却一直是刺激爱好者,喜欢新鲜事物,是一头想要冲破藩篱的困兽。
除此之外,小c表示,在家也是有好处的,就是可以变懒,因为和家人住,自己什么都不用操心。
不过相对于安逸的知足,冲动的冒险似乎更能点燃她的热情,不过这次,她会更谨慎,选择更好的机会,伺机而动。
何妨说
回乡与择业,这个命题很大。
因为踏入社会,一开始所选择的城市,大概率会成为之后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场所。因为选择有机会成本,也有一系列的衍生品,所以在哪里择业,面临一系列纠结。
微观的看,每个人的情况又有不同。
一是「势」:家乡的地缘条件不同
对于家乡就在/临近一二线城市的人来说,回乡工作既能享受都市发展的红利,也可以兼顾原生家庭,做出回乡的选择不难;而对于生长在三四五线城市/乡村的人来说,去大城市代表着更多机会与选择,也代表着陌生的人际网络与照顾亲人的无力。除了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外,还有行业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配套考虑。
二是「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
不管身处何方,远方总会在那里。喜欢冒险的小c会想要征服的领地也许是原住民已经烦闷的所在,喜欢在北京的小路不是因为北京的繁华,而是因为厚重与腔调。如何看待远方,就像如何看待时间一样。时光可以说是在不断流逝,也可以是不断被赚取;远方可以是心结,也可以是寄托。
三是「地」:周边的环境不同
在大城市不代表有出息,在小城市也不代表没前途,群体的效率和个人效率不能挂钩。但是,周边的环境的的确确会对人有影响,想要避免矛盾,坚持主见,就去一个与你的价值观更能共鸣的地方。
每个人的选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回不回家乡,没有固定答案,没有对错与否,更多的是冷暖自知与自我调适。
不管是懵懵懂懂,还是理性选择,希望每个人都能吾心安处即吾乡。
本文插图来源于法国插画师 Tom Haug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