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识”。
知识,这两个字的组合,是我们日常对技术、概念、约定俗成以及智慧等等内容的综述;也是平时考试、评级、升职等业务表现成绩的考核要点。反正,在这个时代,文盲几乎找不到工作。所以,“知识水平是衡量一切事物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这也是这个社会的焦虑所在,因为所学的东西,更不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刚能享受一下高科技带来的快捷舒适,人工智能却在身后虎视眈眈,网上疯传要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行业,我也不幸中招。
说这么多,看来也是焦虑所至啊!言归正传,我一再强调,汉字的单个文字一直是华夏文字最有力量的,后来的词组、诗歌、小说,文字越来越多,目的是用来描述,而不是感受。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是遵循了沿着文字本义去追寻古老而神圣的精神意义。单字,只呈现了一个表象意义,更深的意义则需要方法和目的,不断探寻。我能写这些文字,目的也是想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字深潜意义的投射原理,以自己笨拙的能力来简单阐述“人对宇宙的创造和感知能力”,去寻找那个完整意义的人。
识,识,识,写着写着又跑远了。昨天说到“知”,以人的角度来看,“知”是一个经验技能由外而内的学习接纳过程。那么,与“知”常常搭配的“识”,仍然是这个意思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且听我慢慢解。
先看看“识”的甲骨文怎么写?如图:
金文如图:
篆文如图:
隶书如图:
为什么不断重复,就是想让大家对繁体的“识”有更清晰的影响。可以这么说,“识”是由“言”与“戠”组成,而“戠”也是文字专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甲骨文图案无法确定其准确含义。然而,从现代认知科学来看,“识”是很好解释的,这也就是我前面肯定的回答,“识”与“知”在认知走向上,正好相反,“识”是人由内而外的判断过程。“知”与“识”,从单字来看,都是动词,而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明天继续解“识”。
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