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困扰: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对孩子写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妈妈在陪伴孩子写字的过程中,因为孩子一时达不到要求,逐渐开始发生亲子冲突,身心疲惫。
妈妈意识到这件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非常积极地做出调整,为了避免这些冲突,在二年级就一直没管他的字,这样的确减少了冲突,作业完成速度也快。
可是最近问题又来了,语文数学老师都频繁反馈:孩子书写退步明显,太不用心。妈妈去班级看看别的孩子写的字,发现自己孩子写的字基本算是班级写得最差的,而且非常潦草。
这让妈妈非常的生气,妈妈再次开启“监督”模式,虽然偶尔会夸奖一下孩子,但基本主旋律还是:你写得太差了。尤其是当妈妈一旦指出问题时,孩子就会唉声叹气,眼睛盯着其它地方。在完成阅读或者口头作业孩子都很配合,但是涉及到动笔就各种推脱,连写数学作业都说最讨厌做应用题,因为需要写很多的字。
这样的困扰在不少家庭中都会遇到,这位妈妈不断调整,并且也尝试与孩子一起练字的方式,无论结果如何,足以看见妈妈的用心。那为什么没有达到所期待的样子呢,也许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 管与不管的摇摆不定,背后有什么限制?
在妈妈的坦诚分享中,看得出来,对于遇到的问题,我们常常会陷入要么严厉管教,要么干脆不管的两个模式中,而且常常会因为外界(老师的反馈,同学的优秀作业)在两种模式中摇摆。
当我们用“监督”的方式进行陪伴时,免不了不断地批评,指错,不仅让孩子感觉不到:写字是他自己的事情,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情绪对抗。外在行为上可能会回避,可能会磨蹭,可能会找理由辩解,这些行为其实不过是孩子在面对指责时自我保护。虽然我们强忍着内在情绪,偶尔地夸奖一下,而孩子都是非常敏锐的,他能感受到:妈妈的夸奖并不是发自内心,或者后面总有“但是”在等着。
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又划入了“不管”的模式。当我们不再跟进这一项任务,不再继续要求孩子的时候,可想而知结果必然是在写字上的退步。
管教方式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要么管,要么不管。这在很多的成人中是很常见的,如果不进行思维更新,常常会在遇到压力事件时无意识地陷入其中,忘记了解决问题,除了管,不管,也许在二者之间还有更多的选择。
管教方式的背后,体现出我们往往是根据结果来调整。老师反馈字写得够好的时候,进入监督模式;当冲突显现的时候,进入不管模式;字再次退步,再次进入监管模式,就这样伴随着结果的起伏,摇摆着自己的管教方式。
那么,除了管与不管,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既能有效地影响孩子,并且能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2. 解决问题之前,先界定是谁的问题!
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不伤害亲子情感的方式,前提是首先需要界定:在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哪部分是家长的问题,哪部分是孩子的问题,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让孩子“背锅”。
妈妈也坦诚表达:我会生气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给我反馈的时候,我自己觉得没面子,我也对他的字充满了担忧和焦虑。
这部分的情绪,其实就是妈妈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样是老师反馈孩子写字退步了,有人会觉得老师是客观反馈,有人会投射自己的情绪,觉得没面子。这也许需要在自我成长的探索中发现根源,我们是在用孩子的表现来评价自己作为母亲的加值吗,老师反馈字写的不好,是感觉自己没有做一个好妈妈吗?还是有其它我们觉察到的内在信念呢?
所以当我们能把妈妈的这部分情绪剥离出来,就需要做一部分心理建设:
(1)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表现是丰富的,有语言、运动、人际交往、音乐等很多的方面,不能因为一个方面的表现,就去质疑自己作为母亲的加值,更何况父母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价值观的影响上。
(2)在大的发展规律下,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及发展节奏。孩子们在写字这项精细操作上,能力表现差异确实比较明显,有的孩子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持续练习。对于这种差异,我们要尝试着去接纳。
(3)每个孩子都是向好的,当写的不好的时候,当付出努力没什么效果的时候,我们要相信孩子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挫败,因为他是那个付出努力却看不到成果的当事人。
(4)当孩子在写字上表现出我们所谓的态度问题时,是时候停下来想想造成态度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过多地看到了孩子不好的一面?还是我们的情绪不够稳定,把老师反馈带来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上述的心理建设,也许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会让你平复下来,因为当我们作为妈妈,足够稳定的时候,我们才能有能量回到真实的问题中,帮助孩子。这个真实的问题就是孩子本身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写字有了退步?为什么也在跟着网课练习,却没有看到效果?
3.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问题的解决者?
既然这个问题有一部分是孩子需要面对的,就不能简单的命令,监督,提要求,这样通过控制的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反而让彼此同时被“情绪脑”所控制。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而不是妈妈干着急:情绪只会激发对抗,我们能否把孩子写的字拿出来,前后对比,客观地呈现退步。让孩子思考接下来需要怎么调整?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多去想办法,才会有主动性。
其次,抛弃对结果的关注,关注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写字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可是妈妈发现你每天都有在练习。有的时候那么不想练习,但你依然会启动。真的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些不是话术,而是与你的孩子进行情感连接,先连接再纠正,会让孩子少一些自我保护。
另外,让孩子知道人与人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当我们引导孩子每个人在能力上有些差异之后,反而会让孩子知道写的不好不是自己态度的问题,不是自己不够好,这样的引导反而会让孩子释怀,而真正的释怀最终会带来更多的努力。
还有,孩子写字的能力,不止是通过写字练习提升,生活中找找有趣的事情,和面,削土豆,做一些抓握的动作,这些可以提升根本的能力,需要同步做。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的养育技巧:发现微小的进步鼓励他,这会让他更有信心,感觉好才能做的更好,我们需要不断地反问自己:我是在滋养孩子好的感觉,还是在削弱孩子的感觉?以此保持警醒。
4. 一个小故事,也许会有启发
记得多年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来自农村,他面对孩子写的字,总是能看到进步的地方。一开始他看到孩子某个横,写的特别直,当她关注这个时候,孩子把横都写得越来越直;妈妈又开始在众多的字中找到某个字,写的特别端正,就这样孩子从一个字写端正,到慢慢地两个字,五个字,直到后来所有的字都可以写得比较端正。
看上去好简单的方法,但背后的智慧却是:妈妈对孩子学习规律的了解,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妈妈对孩子渴望认可的了解,被认可才会更有信心;再好的方法,没有足够的坚持,往往都是无效的。
忘记这个故事来自于哪里,但在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就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并且在日常生活的陪伴中,时时要求自己:我们需要敏锐地发现孩子小的进步,并且耐心地等待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