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先生写下《边城》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的文字全文未刻意提及“爱“与”美“两个字,却令人处处感受到其中之温情。读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了有别于城市的一种宁静和平和。有人说《边城》这本小说是静止的,我也有这种感觉。比起沿着时空轨迹发生的无数故事来说,它就像是一张旧照片,被压在众多件物品下。所以说,是读者主动找寻它,而不是它期待着读者。无论是对于在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未来迷茫的人们,还是对现在快消时代下城市生活迷失自我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治愈与指引。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所传达的内容及其精神价值,应该是十分珍贵的。
这本书以一位乡村女孩翠翠为线索,展开了一个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也由此展现了一个边远的湘西小镇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湘西小镇是宁静而淳朴的,小镇里生活的人民也都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于其说《边城》是一本小说,我更觉得它像是用文字作一幅清新淡雅的乡村水墨画,一首缓慢悠长的曲子。所以它已经不仅仅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一个具体的乡村,更是寄托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的“桃花源”,书中一字一句都体现了沈老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但是即使是沈从文先生心中期望着的理想世界,书中主角翠翠的结局却是悲剧的。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我看来,这份悲剧色彩,不但没有减弱作者想要塑造的乡村世界的美好,反更增添了纯美和淡雅之感。水墨画中适当的淡墨会为整幅画增添韵味,而翠翠的爱而不得和痛失至亲是翠翠人生舞台上最勾人心弦的一部分。
那句“那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深深触动到我,好像翠翠在船头凄凄守候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句话是那么希望渺无,但又是那么充满期望。翠翠是在自然中长大的小孩,善良温和。她所付出的情感也是纯洁干净的。所以大家都不忍看到这样的小女孩受伤。但是作者留下的留白式结局,让我们在共情翠翠的悲伤的同时,“也许明天就回来”还能给我们一丝慰藉。爷爷给翠翠留下的一句话:“不许哭,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令我的心变得柔软起来。爷爷是善良淳朴的一个形象,同时他也很爱翠翠,而且他的爱是那么淳朴而深厚。因为那份责任,他将所有的爱给予了翠翠。有的时候他虽然无法理解孙女的情感躁动,但他仍想着用自己的方式安慰着翠翠。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对翠翠充满了担忧和不舍。他的离开是让翠翠失去了一个最爱的人,他将乡村的那种善良与纯洁传递给翠翠后,也给她留下了孤单和寂寞。也许在爷爷离开后的某一天,翠翠会偶然想起爷爷留下的这句话,并通过这句话获得一些微小但足以支撑她生活的力量吧。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文章结尾留下这么一句,意境深远。仿佛耳边又响起了悠远的山歌声,眼前又映出那个淳朴善良的姑娘在船边苦苦等候。可能《边城》这本书作者想给我们传达的东西有更多,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用平淡优雅的文字写出的那个宁静和谐的湘西小镇,写出的那份对土地最原始最深厚的眷恋与爱。我想,无论是一直在乡村里生活的人还是城里的人,都是被大自然养育的小孩,都会对土地怀着一份深深的情感,所以一定会从沈从文先生的文字里获得共鸣。
《边城》的湘西是一种社会的缩影,这里的生活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理想化构造。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但简单的内容里藏着珍贵的东西,只有特意寻找的人才知晓其珍贵。对于书中人而言,爱是人间之爱,是对身边人自然的情感触动,是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感恩,在这些单纯的“爱”里藏着沈从文先生乃至更多人渴求的人性之“美”。就像一张被尘封已久的老照片一般,等待着有人将它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