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第十三回,双叉岭寅将军正在家里安排如何吃唐僧和两名随从,碰巧有熊山君和特处士两位同类来访,于是听从熊山君“不可尽用,食其二,留其一”的建议,只吃了两名随从,唐僧因本性无明,加上有太白金星的搭救,逃离了虎穴。
这一段没有精彩的打斗场面,几个妖精似乎都是过路的妖精,很容易被人一眼而过。再说了,看过原著的人,对三个妖精的对话感到特别抓狂,不好理解:
熊山君道:“寅将军,一向得意,可贺!可贺!”特处士道:“寅将军丰姿胜常,真可喜!真可喜!”魔王道:“二公连日如何?”山君道:“惟守素耳。”处士道:“惟随时耳。”三个叙罢,各坐谈笑。
这段对话中,如果不理解什么叫“惟守素耳”,什么叫“惟随时耳”,那就只好囫囵吞枣。
也许有人说,“惟守素耳”就是一向吃素呀!“惟随时耳”就是随叫随到呀!如果按这意思套到原著的语境中,三个人的对话就变成了:主人问你们俩位近来可好?一个说我一向吃素,另一个说我随叫随到。合起来就成了这俩货就是随叫随到的吃货,而且是不要脸的吃货,否则怎么可能自己打脸——标榜自己吃素却见肉就上?带着这样的理解看原著,不较真似乎无所谓。如果一较真,就说不通了。试想《西游记》可是四大名著,作者怎么可能花费心机刻画人物讲费话?如果三人的对话不重要,何不一笔带过?真的不需要就没必要塑造这三个人物形象,更没有必要挖空心思给他俩其中的一个取了“特处士”名字?这个名字特别拗口又莫名其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巧思——他是在提示我们不要轻易放过!放过他,你就缺少了读透西游的乐趣!
“饶你聪明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明师在哪?线索在哪?还得从圣贤经典中去寻找。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有“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的说法。这里的“守素”就是保持内心平和,坚守原则和本性,不受外界干扰。再看《论语》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时”指的是“时常、时时、随时”。而寅将军这个角色出现是与开篇的“人生于寅”相呼应。
作者通过奇思妙想,刻画了三个特别的妖怪,其实这三个妖不是怪,而是组织上派来考察唐僧的前辈。根据全回的逻辑,我们不妨这样解读——
熊山君之所以名中带山,是因为仁者乐山,代表志向坚定、保持初心的前辈,他告戒唐僧同志——尽管你没有了同伴,但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要坚持自己曾经立下的宏愿,保持内心平和,坚守原则和本性。
特处士之所以名中带“特”、带“处”,代表特别好学、遇到逆境能泰然处之的前辈,他告诉唐僧同志——双叉岭这个地方是你(包括师徒四人)学习领悟《大学》的起点,学习经典才能开启“圣学”之旅,做学问,就要谨记孔子的教导,做到“学而时习之”!
寅将军之所以名中有寅,又是个将军,代表人的成长需要“勇”的品格,要象猛虎一样有朝气,见贤思齐,不要光记得“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五侯”,要以修身为本、立志成才,并把这样的修身之道一代一代传下去,循环往复,造福子孙,才算得上不辜负天地之造化!
唐僧西行第一站为何取名两界山双叉岭?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