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刷屏很久,终于在上周拔草看完了这本号称“看完就能获得幸福”的书。
现在我获得幸福了么?当然不可能,但对阿德勒的积极心理学有了一定认知,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了如何追求幸福。
这本书是日本的两位作家写的,书中将阿德勒的思想融汇到“青年”和“哲人”的对话中。青年内心迷茫困惑,故二者思维水平有一定差别,“哲人”针对青年的一个个困惑深入浅出解答,这个过程对于积极心理学小白读者特别友好。我也因为读了这本书,打算后续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1.我们的不幸是由过去决定的么?
看过好几本武志红的书,我对原生家庭理论深信不疑。也潜意识认为,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在我出生的那一刻,在我父母养育我的那段期间就已经决定。
不否认,这个理论在我初出社会,对外界一片混沌的时候,给我打开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的窗口。比如曾经对于“为何我和别人不同”这个话题苦恼很久,也是听到原生家庭理论后豁然开朗。
但人总是要面对当下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生活获得幸福,阿德勒给出的配方一就是: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的原生家庭是有各种不幸,但归罪于父母,又能如何?大概率这辈子都听不到父母的一句道歉,难道我们要这么忿忿不平地过一辈子么?
换句话说,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执念,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多倍放大,成了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有时候,我们下定决心不改变。”
2.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焦虑是当代人的常态。我们为什么焦虑?为车子,为房子?归根结底,还是相互比较和竞争的结果。我们怕职场被淘汰,我们怕孩子教育没跟上,我们怕在人生的比赛中输得很惨。
其实人生不是比赛,在意自己长相的也只有你自己。
我们也自卑。自卑自己的长相身材,自己的出身、能力,自己的性格。因为潜意识觉得我应该像别人那样才叫正常。
从十八线小县城到上海上大学,我更加意识到我的自卑,我常常觉得同学们都在背后嘲笑和议论我。走路时对面同学们互相聊天,我甚至都会怀疑是不是看到我在讲我坏话。
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也神经质的认为别人很在意我。到后来我把注意力逐渐转到自己身上,开始面对真实的自我时,才发现别人怎么看都是其次,重要的是自己。况且别人才没有那么有空呢。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作者还提出了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3.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们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寻求认可,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阿德勒说这种想法的成因就是“赏罚教育”。因为做了父母或老师认可的事就得到了表扬,做了不认可的事情就受到惩罚。在这种教育下会有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小时候乖乖听话,想做的事父母不同意就绝不会再坚持,是因为父母喜欢乖孩子,这样能得到表扬。
长大后父母想要我留在老家工作,而我却坚持留在了大城市。是因为我学会了“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遇到问题时,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批评和表扬都是对关系的操纵。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在职场上,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在意领导的意见。领导对我鼓励,我则非常开心很有干劲,领导稍微有怀疑,我立马认错,拿来重做。现在想来,也是把领导看成凌驾于我之上的立场来对待。即使是领导,也可以就事论事,平等(委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另外,“你真棒”这样的词也有纵向关系的意思,横向关系的话,可以说“这件事真的帮我大忙了。”之类的话。
4.活在当下
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更深入的获得幸福的对策:接纳自我、他者贡献、他者信赖、活在当下。
其中前三者的关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突破点都在于我: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对于书中关于自我价值、共同体的部分其实还不是很理解,打算再看看阿德勒的书来补课。
第一次看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但我看待它的方式又多了一面,还是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