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
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
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柏拉图《理想国》
音乐教育,是儿童启蒙阶段最早开始也是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的疑问往往也是最多的:
音乐都学什么?
学音乐有什么用?
是不是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音乐?
音乐教育是否只适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
学音乐是否一定要学习演奏乐器?
……
为什么要学音乐?
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
音乐教育本质是“育人”,而非“育知”。
通过音乐教化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要远重于让孩子掌握音乐领域的技能和知识。
当优雅的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滋养人的品格,使人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中,“乐教”占有中心位置。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阐明了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成于乐”的观点,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德行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
好的音乐,可以唤醒孩子心中本就有的美善的种子,荡涤掉孩子心灵中粗暴、无秩序的因子。
一个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熏陶的孩子,必然是行止有度 ,快慢有节,谈吐优雅的。
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进入成人世界,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表现的有教养。
父母和老师常常会叮嘱教育孩子:
“见到他人要有礼貌。”
“在公开场合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吵大闹。”
“不能跟其他小朋友推搡。”
“拿东西要轻拿轻放,不能摔摔打打。”
孩子这些良好素养的养成,都需要从音乐教育开始。
音乐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吗?
音乐是一种本能
音乐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开心了会大笑唱歌,难过了会哭泣大叫,总是要弄出一点声音,这些就是最早的音乐。
适合于儿童的人性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回溯到人的本能,回到出发点,去寻找和体验音乐唤起的最初的乐趣。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面都藏着音乐的种子,要帮助他们去寻找去发现。
音乐欣赏适合所有的儿童
音乐欣赏是普适的,也是一切音乐教育的起点。
欣赏音乐可以让儿童获得精神和情绪的安宁,注意力更加集中,想象力更加丰富。
神经生物学家们观察到当人们听到欢快的音乐时,在脑电图的灰色部分上会出现更多的化学荷尔蒙水平线,就像我们吃巧克力时的情景一样。
这样,不同的声音形式进入我们的大脑,并且刺激着特定的使我们感到放松或愤怒、幸福或悲哀的神经反应。
音乐就像一种化学物质那样变更着我们所感到的东西,如一块糖,一剂药,或者一副麻醉剂,就好像我们通过机械装置的反作用力或空气波可以得到一种“心醉神迷”的体验那样。
如何欣赏音乐?
选择符合孩子们天性的音乐
给孩子们选择的应该是最好的、易于理解的音乐。
1)选择古典、传统的音乐,要优于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依赖于原生乐器,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没有通过电子手段而加以改变,如小号、小提琴和钢琴;流行音乐经常使用电吉他和电贝司、电子合成器和计算机等。
古典音乐包含多种意境,适合反复聆听,大多数流行音乐每首作品从开始到结束仅表达一种基调。
古典音乐主要是器乐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和气氛表达含义;大部分流行音乐需通过歌词或抒情诗来表现音乐的内涵,不易于孩子理解。
古典音乐提供给我们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幻象,因此更加接近儿童心灵震动的频次。
2)选择挑选有利于培养节奏感、韵律感的音乐
孩子们对乐曲的节奏和韵律是最为敏感的,对旋律及音乐色彩的理解则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因此,一开始给孩子选择的音乐,应该是节奏有规律,容易识别的乐曲。
比如,巴洛克时期节奏轻松蓬勃的乐曲,莫扎特、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很多作品,都是每分钟60~70拍,最受孩子们的喜爱。
巴赫的音乐对孩子们来讲则比较难以理解。
营造闲适的音乐欣赏氛围
让儿童体验到音乐的美,应该是在一种悠闲而轻松的氛围中的。
带有过强教学目标或目的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反而容易让孩子丧失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幼儿园中,我们会把音乐欣赏同孩子们每天的一日生活自然的交融起来,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让孩子们在放松的心境下体会到音乐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在早上,会选择播放轻快明丽的音乐,让孩子们的大脑从睡眠状态中尽快清醒过来,在愉快的心情中用餐和开始一日生活。
午睡的时候,德彪西的《月光》已经成为伴孩子们入睡的必备曲目。
下午起床时,孩子伴着舒曼的《梦幻曲》渐渐醒来,在半梦半醒之间享受着这悠闲静谧的时光。
还会留有一些时段,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播放,比如小伙子们喜欢在干活(搭积木)的时候放一段《奥特曼》,听起来激情满满,干劲十足。
在夏日午后,嬉戏后倦怠时,神奇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联奏曲K448》会让孩子们渐渐恢复活力。
……
一个个这样美好的时刻,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都会铭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滋养他们的心灵。
在跟孩子们共同聆听欣赏音乐的时候,我常常会赞叹于孩子们对音乐惊人的理解力。
还记得在第一次欣赏《蓝色多瑙河》时,一位平时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一直安静的矗立在教室门口,直到把乐曲完整欣赏完。我问他:“你觉得这个曲子好听吗?”,他说:“很美。”我们一起共享了这个美好的,与音乐同在的时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一次当我们静静聆听音乐的时候,我们都会更加敬畏人类情感的深沉和宽广。
音乐是好老师,好朋友,它像大自然一样,是一种无言的陪伴和抚慰,激发起孩子们生而为人的尊严感,让孩子们有勇气淡定优雅地面对日后生活里的种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