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满满的一节答疑解惑课,来自潇湘清尘老师的课堂,特意整理笔记如下:
1、在确定好主题之后,如何准确、高效地写出高质量文章的大纲,并能将充实的内容写进框架内?
时尚领域可以从哪些方面与情感类结合,写出与传统时尚类青云文章不一样的内容?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比例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你已经写过50篇同类的文章了,注意,我说的是同类哦,不是说你今天写故事,明天写小说,后天去写剧本,不是这样,是同种类型的文章。
如果你已经写过50篇以后,再去确定这种文章的大纲,那你的手感已经到位了,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其实还是一个练习的过程,然后这个也跟你筛选素材,就是判定选题的能力有关,还是要多看多练多拆解,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接下来是第一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时尚领域该怎么与情感领域相结合,写出与传统时尚领域不一样的青云文?
你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是想要拿青云对不对?拿青云的话,读者是你需要放在第二位的,因为青云文真正的读者,是青云评审老师,那你就搞定青云评审老师。
就像我们学生时代,为什么要去去海量的刷题用题海战术来刷题,就是为了就是知道考官的喜好在哪里。
那青云评审就是我们的考官,第一个你要做的就是去每天扫榜,扫你要写的这种时尚领域的青云文的榜。
然后你去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推陈出新的,记得之前我在研究亲榜单的时候,有看到过很多这种风格的文章,就是教你如何去穿秋季的穿搭,和时节节气给结合起来的青云文,会比较好拿青云奖。
你去研究出它榜单上的,这种时尚情感相结合的青云文的特点,你照着模仿,这是最快的方法。
2. 在写书评时,怎么样提炼作者的观点?
我在专栏里多次提到,在我看来,所有的书评,影评都可以写成两种。
一种是纯粹的观点文,就是这本书读完以后,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个点?
比如说,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婆媳的相处问题,还是社会的一个痛点,还是买房买车,还是彩礼呀或者其他什么,就是一个小的点展开去写。
第二种就是纯粹的技术干货分析文,怎么提炼了作者观点?
我觉得其实写的还是观点文,那我觉得只要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个点来展开就可以了。
另外,提炼作者的观点。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写作的一个提炼能力和高度概括的一个能力,这个能力其又跟第一个问题,我刚刚回答的有点重合。
还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因为写作他终归还是要去大量练习的,没有人天生是会写的。
我在专栏里也讲过很多次,就是同样的一个观点,高手写起来让你觉得一点都不枯燥,哇噻,他怎么写的这么有趣!
但是新手写起来你可能会看不下去,那这个差别在哪里?
当然天分肯定也是有部分原因的,但是决定性的,还是你后天的一个练习度。
3、 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我如何找到写的角度?比如,我觉得这部电影,从拍摄角度、作品风格等等切入可行,从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等切入也行,但我不知道哪种写出来更好,该怎么办?
有一个最快的方法,你把要写的这几个点,全部都写一遍,不要怕麻烦。
比如说,你觉得这部电影或者这本书有三个点,可以去切入,你就写三篇这样的文章。
然后,你去找几个特别信得过的老师或者是懂文字的朋友,发给他们看一看,让他们提出一个中肯的建议。
哪一篇文章是最能打动他们的?去听听他们的观点,他们反馈最好的,就是你写的最出彩的这一篇。
另外还有个方法就是来判断。就是这些角度你都写一遍,你感觉写的是最顺手的那一个,往往就是最对路的那一个。
总之,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多去探索。
就像我自己,这几年和各个老师去学遍了所有写作类型,我发现,对现阶段的我来说,写知音的那种真实故事就不太行。
因为我现在没有办法去采访,但是十年以后,20年以后,可能我成家了以后,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去尝试过,才知道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到底在哪里。
4 我们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如何快速形成自己的体系啊,然后是怎么建立自己的文字自信,让自己更立体更形象。
先说第一个,如何快速把你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形成你的知识体系?
好,那我很想问你一句,你所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吗?
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儿,叫做主题阅读。
什么叫做主题阅读?
我自己看书有这个习惯,比我记得从前,我在我高中的时候,我读小说是最多的,初中的时候读诗词是最多的,大学的时候,我看的就比较杂了,基本上什么东西都在看。但是到最后我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年,我又回归了世界的十大名著。
大家应该发现了,我是很有主题性的,除了阅读那些就是必读的经典。有哪些是书是必读的?
我个人观点,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还有世界十大名著,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些书,是必须要建立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书籍。
就是你看完以上这些书以后,不管是对于中国的一个文化发展也好,还是世界通史,对于人性也好,认知会是立体化的。
这样的书,才是真正能够建立你知识体系的书,然后你要反反复复地去读。
第二个点是多读,第三个是听书。
其实现在像得到听书樊登听书都比较方便,我自己是就每天中午会在午休的时候听一本书。
但是听那些书,有一个“坏处”。
我们听到的拆书稿,他是写作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最形象立体化的一些事例,甚至生动的事例来给你展现出来的,书中的一些核心的观点。
但是再牛逼的拆书稿作者,他也不可能能够把作者所有写作时的精髓全部get到。
大家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除非你是作者本人,没有谁会比作者本人更了解这部作品。
所以我觉得,听书只能作为一个碎片化时知识的一个补充。
你真正要建立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是要去下工夫去研究等。
比如说你每天再忙,你能不能抽出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一个小时还是可以挤得出来的。
还有个方法,你看完一本书后,凭借脑海中的印象,写一写思维导图。可以在手机APP手机上面下载一个XMAX的APP,非常方便。
总之,阅读是个水滴石穿的一个事情,和写作是一样的。
就没有人说你只看个十天半个月,或者你只看看一年书,你就能迅速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体系的一个读者。
第二个小问题是,怎么建立自己的文字自信?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自high还是想要变现想要赚钱?还是想要有读者想有知名度?
因为每个写作者他的终极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专业的作者,可能希望自己的一部小说作品能够改变成影视,能够有几百万的收入,那有的作者就很简单,就是我手写我心而已。
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只要你在写作,你真正热爱写作本身这件事情,你就是该有自信的。
因为你写出来的文字是无愧于心的,你本身写东西就是非常快乐,那这就够了。
这个自信也不是病,不需要别人给你,你自己就可以赋予自己。你就可以一直我手写我心写下去,因为,只有真正打动你自己的作品,才能够打动到读者,才能够吸引到与你灵魂同频的那些人。
5、 对于人物传记类的书评该怎么下手?比如《奥黛丽赫本》这本书,是把它写成人物稿还是从观众角度分析赫本而写成书评?
我觉得,这两个角度你都写一遍,你写的最顺手的,或者说读者反馈最好的那个就是最最适合写的。
我觉得如果是我,我看人物传记,还是会从作者的写法,就是会走技术分析,干货文这条路去写书评。
因为我觉得,人物传记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作者既然能够写这个人的人物传记,就证明他的写法一定是比较与众不同的,它的写法一定是有很多探索之处的,所以我觉得他会更偏向于技术类的,但还是要看你自己的认知和选择吧。
6 老师你有没有纸媒的投稿渠道?有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传统纸媒的写作?
我并没有纸媒的投稿渠道。
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现象,从2018年12月份开始,知音杂志就开始转型了。
他们先是他们就创办了很多的公众号,就是知音真实故事等,但是那个时候叫做真实故事,现在改名叫知音真实故事。
并且2018年12月份开始他们就开始招生了写作,也开始布局知识付费,转型做自媒体了。
我们去用逆向思维去思考一下,如果说纸媒真的还像曾经那么辉煌,知音为何要转型?
就连传统纸媒里的王牌《知音》都要转型了,那么其他的呢,更不用说了,他们不得不转型,就是要跟上这个时代了。
所以我的个人观点,看你自己,如果你非常喜欢纸媒的写作,你可以学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你想要你的文字更快速的得到传播,或者说更快的变现,或者说就是要更广为人知。我觉得你不要花这个时间去学了,不如就做自媒体吧。
投稿给公众号,或者做自己的百家号,运营自己的网易号,搜狐号,头条号等等。
7、 教育类青云文章怎么去构思,大概多少字左右?标题应该是2段还是3段?
我觉得是这样的,你第一个要做的事,还是扫榜单,去看看青云榜单上的教育类的文章,他们的字数是多少字?他们的标题是怎么起的?
他们是怎么写的就去拆解,但是据我研究青云榜单来看,教育类的文章占比非常非常少,证明它可能并非是评委老师最青睐的那种文体,但是只要你写的够优秀,还是有突围出来的可能。
字数的话,我觉得2500字是比较保险的,如果你足够优秀的话,写个2000字就可以了。
标题还是要取有吸引力,这个跟两段三段,其实问题都不大,还是要看你取的标题吸吸引力够不够,不要太夸张,重点还是要去扫榜单。
8 第八个问题,一本书怎么能够展开?就是核心的一个观点去写哦,如何自动消除就是避免重复写烂的内容,怎么写出新意?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第一个要做的是先确定,要写哪一本书;第二步,打开你的头条APP去搜索一下这本书,头条上有多少人写。
最重点的是,你要去观察一下拿了青云的写这本书的文章有多少篇。太多人写的书就不要写了,我认为还是要写小众化一点的书。
其实书评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选择小众化的书,自然拿到青云的概率,就会比写那种常规性的书或者地球人都知道的书(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书概率要大得多。
怎么写出新意?我觉得跟你个人对文字和选题的敏感度有关。
有的人他特别有写作天分,或者说它本身是对文字特别敏感的人,他就能够从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解析。
如果想要拿青云的,第一个去扫榜,第二个就是去搜索一下,看有多少人写这本书拿到了青云。
如果没还没有一个人,那恭喜你,抓紧写出这本书的书评,你想出的那个观点,可能就是青云评审想要去看的一个观点。
第二个方法,就是去豆瓣知乎,去看看别人写这本书的书评是怎么写的,他们的角度如果是ABC,那你一定要从D和e的角度去切入,因为一本书的切入角度还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你写个十几种都不是问题。
9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物稿有没有特别的收集素材的途径?
我能想到的,你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去搜集,第一个当然是百度,第二个是豆瓣,第三个是知乎,第四个是今日头条呀,百家号呀等等这些自媒体的平台。
还有个是很重点的,就是人物传记,写这个人物的人物论文。
因为相对来说,论文的文章,它的质量和专业度相对会高一点,你就能够比较客观地掌握这个人的生平。
10 第十个问题,看了一本科普方面的书籍,如何来从哪一个点去写书评?
你看的是哪方面的科普书呢?
写作我认为还是要随心而发,还是要去写那些真正打动你的作品,去写最打动你的那一个点,不过科普类的话,相对来说现在还是比较好拿青云的。
只要你有具备一定的信息增量和专业度,那拿青云就不是很难,当然,你的文字基础功底需要过关呢。
11 、写文章的时候,如何准确高效的搜集到素材呢?(比如某个现象产生的原理,实验结果等)
我觉得高效收集素材,不外乎是这些途径,第一个就是相关的书籍,第二个论文,第三个就是百度豆瓣知乎这几个常规平台,第四个是所有的自媒体平台。第五个就可能还有一些听书的平台。
我如果要写一个人,我会先去搜一搜,有没有关于他的一个讲解,听书,去听一听他的生平。
然后回到你这个问题,你要搜索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那你直接就去百度搜索呀,然后你再去搜索一下相关的书籍,去附近的图书馆借阅,或者去看一看电子书。
总之,我觉得信息如此之发达,我们真的要去搜几个东西,还是能够很快就能搜集到的。
就看你能不能想到了,这些现象的原理,其实在文中占的比重没有那么大,他可能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所以我觉得并不是最关键的,还是要跟你的整体的架构和文字功底有关。
12 小说的开头写法
写小说开头啊,我教你个妙招,你可以开场直接快节奏让你的主角遭遇一个麻烦,这也就是最经典的戏剧结构“三幕式”的第1幕——麻烦来了,遭遇麻烦以后,你的主角必须会发生改变,而这种变化就是故事的内在张力。
比如说古代小说,一个逛灯会等情郎的富家小姐被打晕了……
接下去,她是不是需要自救或者等着别人来救,但是通常来说,故事更好看的话,是两种情况都要发生,总之你要让情节动起来,然后不断制造高潮,麻烦不断,让主角遭遇险境,不断加入反派来搅局,这就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一个吸引力。
其实写小说写故事还是要多看吧,看是写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