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洛阳焦点第264天分享(2019.8.10)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今天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热情的朋友请另一位朋友吃饭。他熬了一锅新鲜美味的鱼汤。他的朋友边喝边赞美汤好喝。请客的朋友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劝朋友多喝。可怜的朋友虽然喝饱了,还要不停地喝,跟受罪一样。从此以后,他的朋友再也不喝汤了。
看来,万事万物皆有度。小时候早上想睡个懒觉。老妈会十分钟不到就能喊上好几遍。越喊越不想起,反而越喊越想多睡会儿。最后还很不高兴地怼老妈:“我耳朵又没毛病,早听见了。”老妈会生气:“听见怎么不起来?”其实,不是听不见,也不是不想起床,而是被老妈三催四叫,内心就很不耐烦。当这种不耐烦在心里升起,老妈老爸交代的事在重要,说的话再有道理,也听不进去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就是当一个人受到过多的刺激,这种刺激的强度很大,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就会引发其的不耐烦或者是逆反心理。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关马克吐温的故事。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这位牧师讲得特别好,打算捐一笔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一生气决定不捐了。牧师的演讲在1个小时后终于结束,现场开始募捐,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劝说的次数过于频繁、或者劝说的时间过久,都会引起对方心理上的不舒服感,而且,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最后反而会让对方心理逆反,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就像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面偷走了2元钱。
就像老妈喊起床,不想起不说,还想多睡一会儿。
所以,父母在批评和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并不是多多益善。批评多了就会不耐烦,不易引起警戒和重视,表扬多了就会索然无味,更不用说发挥激励作用了。
在亲子教育中,一句话重复100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100遍却可以成为一句废话。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超限效应,也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给孩子留下面子、点到即止是父母巧妙利用超限效应的做法。这种做法,本身就也是对基于孩子的一种信任,它意味着“爸妈相信你在提醒下会发生改变”。而信任,本就是亲子关系中最难的一环。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批评,避免“超限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