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孝当先相亲相爱 好家风薪火相传
文/逐梦轻飞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题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家风、家训。古语有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良好家风的树立、传播,能够弘扬正气,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善。
我的家风是孝老爱亲,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从记事时起,孝老爱亲的种子就在我心灵的土壤里孕育发芽,而今,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早已在我的家庭里薪火相传。
1.最后的600元钱
我和奶奶没有缘分,她在36岁那年就因为肺结核离开了。那时,爷爷35岁。后来,有人给爷爷介绍老伴,但爷爷顾虑自己的儿女受后妈虐待,就婉言谢绝了。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穷苦年代,年轻的爷爷就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开始照顾着大姑、爸爸、老叔和老姑,直到他们长大成家。
四个儿女中,爸爸最有文化,妈妈也特别孝顺,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
在这六口之家里,我一直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从未见过谁和谁吵架。
爷爷常常取笑说,谁谁家的老人吃饭的时候,单独有个饭碗、菜碗,甚至不让老人和大家在一张饭桌上吃,说完,总是流露出一份自豪和荣耀!
因为我们家从来没有立这样的“规矩”。有好吃的总是让给爷爷先吃多吃。爷爷的衣服脏了,妈妈给洗,爷爷的棉衣棉裤,妈妈提前想着拆想着做。
多年以后,我都会常常想起那个场景,没有洗衣机,妈妈总是用洗衣板用力地搓着,时不时地擦一下额头的汗珠,旁边炕上摆着一大堆待洗的衣服。
妈妈从未抱怨过,所有的家务她一个人打理得井井有条。只为让我们安心读书,让爸爸顺心工作,让爷爷乐享晚年。
2009年初,80岁的爷爷卧病在床。爸爸工作,我们都成家在外,照顾爷爷的重任就落在了妈妈的身上。洗脸、吃饭、喂药、端屎、倒尿等,妈妈每天不厌其烦地忙碌着。
爸爸休息或下班时候想着能干点,妈妈却总是说:“我来吧,你整不明白。”说着,就已经开始利落地忙起来。
爷爷弥留之际,对妈妈说:“我的衣服包里还有600块钱,你照顾我,都给你,我谢谢你了!”
今天看来,这600块钱微乎其微。十几年前,这600块钱也并不多,但这是爷爷一生留下的唯一的积蓄。这份赠与,饱含着亲人间无比的恩情。每次提及,老妈总是满含热泪,我们也跟着鼻子发酸、眼睛湿润。
2.都是好孩子
2020年,于我而言,是半生中最艰难最伤痛的一年。这一年,老爸离开了我们,老妈也住进了医院。
说起老爸,他在爷爷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体检就查出了肺癌。接下来的十年,老爸住了3次大医院,经历了放化疗的多次折磨,身体每况愈下。
这十年,全家人和老爸一起抗癌。只要听说吃什么对肺癌有好处,我们就买什么,从不考虑价格。
我和哥哥都上班,每次住院放化疗,弟弟都主动陪护。其实,弟弟也没有闲着,他在外边开大车,比我和哥哥挣得多,但为了给老爸看病,他总是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我才能去换换弟弟,陪着老爸。
记得那一次正赶上父亲节,打完针,我陪着老爸在朝阳公园里散步,望着老爸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多么希望每个父亲节都有老爸的陪伴!然而,我的愿望却没能实现。
2020年上半年,老爸病情再次恶化。他说:“我都知足了,这病能活十年已经是奇迹了!”
但我们想再创造奇迹,侄女给老爸网上预约挂号,我早上4点多开车带着爸爸之前的片子去吉大一院问诊,那是我第一次开车进城,技术不娴熟,但我却没有一丝的畏惧,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吧!
遗憾的是,专家的回复是病情发展到晚期了。我们还是想争夺一线希望,陪老爸住进了医院。
再次放疗,老爸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浑身疼痛,吃饭胳膊都抬不起来。回到家里,老爸每天的一顿三餐,都是弟妹喂,喂完老爸她再吃,乡里乡亲们都说:这儿媳妇太孝顺了!
其实,在那段时间,我们的这个家正经受着最无情的考验。妈妈因为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正在昏迷中,弟弟在长春陪护妈妈。小侄子在家和弟妹一起伺候爸爸。晚上,大哥下班去照顾老爸。周五下班,我再去换弟弟回家,当然我也就没有了休息日。
怕老爸担心,关于老妈的病情我们在群里只是报喜不报忧。但老爸一向聪明智慧,怎么能瞒得住他?“醒没醒啊?”群里,老爸不知道多少次关切地询问,结果却总令他失望。身体上承受着病痛的摧残,精神上承受着对老妈的担忧。
2020年10月12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老爸带着对老妈的牵挂和对我们这个家的不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晰地记得他最后对我们说的话:“你们几个一定照顾好你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爸爸没有见到老妈,直到今天,老妈也不知老爸已经离开了她,离开了我们这个家。
我们没有时间去伤痛,我们把对老爸的思念埋在心底,把对老爸的爱化作无穷的力量去照顾老妈。
如今,老妈卧床已经一年多了。先前在中日住四个月,又在当地医院住4个月。8个月后才回家修养。
住院时,医生护士都说,他家可真有钱,言外之意,这种情况很多都放弃了。是啊,就连老舅、三姨都几次给我打电话,劝我不见好转就回家吧!
但我们兄弟姐妹三人从没动摇过,即便夜里只睡2、3个小时,即便吃不好睡不好。4个月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们回到当地医院做康复。
有一天,主治医生给老妈针灸完说:“你们几个都挺那什么哈!”“什么?”我和老弟一脸纳闷。“看着都特别和谐啊!”医生补充着。我和弟弟都笑了。
的确,白天弟弟来陪护,晚上哥哥来陪护,我下班去探望,周末我顶一个白班一个夜班,让哥哥和弟弟每周也休息一天,我们确实合作得很和谐。临床患者家属看在眼里,多次感慨:“你们都是好孩子啊!”
3.传承好家风,汲取不竭之动力
“又是那个滴露的日出,我闻着那芳香的泥土,阿爸走在前方的脚步,领着我走出泥泞旅途……”这首《回家的路》,不知唱出了多少儿女的心酸和牵挂。
然而,我的那条回家的路,我的那栋充满欢声笑语的老房子,我的那棵门前婀娜的柳树,都因去年拆迁化为乌有。
时空流转,变换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血脉亲情。
如今,我已有自己的小家,儿子已经长大,在耳濡目染中,儿子更懂得孝老爱亲。
看我下班后疲惫,就替我洗碗擦地。看我在医院护理姥姥辛苦,就总是惦记:
“你吃啥了?我给你叫外卖啊?”
“你都睡不好,得吃点好的!”
......
儿子的工作也很忙碌,但每到休息日,他都主动去大棚帮他爸爸干活......
从爷爷到爸爸妈妈,从爸爸妈妈到我们,从我们再到我们的孩子,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正在我们的家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不仅让我们家庭和睦,更让我产生了面对一切敢于担当的精神。
面对工作,需要担当有为,为此,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底蕴。
在陪护老妈的日子里,我一边照顾老妈,一边听书,如今我已经听完了《人性的枷锁》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小说。前几天,我在喜马拉雅平台买了康震老师的古诗词课程,在网上买了《听吴忠豪教授评课》。
白天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晚上一边陪伴老妈一边学习……
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让我汲取不竭的精神原动力,引领我在坎坎坷坷的人生路上不断向上向暖向善。
夫孝,德之本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依旧需要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我们要铭记于心,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亲人和睦,才能为我们的伟大事业积蓄力量,才能使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