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同龄人大多只忙着补课,乐器还没有太盛行。我几个哥哥姐姐曾经也学过钢琴,但是碍于学业,过了几年就断学了。妈妈一开始也没期盼着我能坚持下去,估计只是想让我把它作为一种消遣,顺便再锻炼一下我的各种思维。就这样,二年级的我,开启了音乐之路。
我印象很清楚,那天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带我拐进了一个小小的房间。从房间里走出来一位年轻的阿姨,和妈妈交流几句之后,她就让我坐下,看了看我的手掌大小,简单教了我一个手型之后,就让我在面前的电子琴键上弹奏了几下。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音乐从我的指尖下流淌而出,感觉真是奇妙。后来,妈妈又和那个阿姨交流了几句,就带我回家了。
回家后,妈妈问我想不想学刚才的乐器,我当即就答应了,毕竟小孩子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从此,我就开启了电子琴学习之路。
电子琴比钢琴好入手,因为琴键较软,轻轻一按就能有声音,而且有数十种音色,弹奏者能体验到多种多样的乐音,包括小号、小提琴、口琴,甚至还有机关枪。
我的学习能力还算可以,刚学琴的时候进步很快,还被老师当做范例,让我给别的同学示范。和我同期的有一个小女孩,学了一段时间就不学了,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的想法,毕竟弹出一首曲子的感觉确实很美妙。
后来,我遇到了几个小伙伴,我们一起从入门学到钢琴7级,互相陪伴了3年左右。那是一段难得的时光,我们上课一起练琴,下课一起打闹、一起去超市买零食。每年夏天还一起包车去考级,考完级一起在肯德基吃饭。那段情谊,和学校的同学情一样珍贵。
虽然有他人的陪伴,但学琴更多的还是自己练习的枯燥。小学期间,我每天中午回家都要练半个小时的琴,晚上吃完饭还要再练一会,才可以达到老师每周要求的熟练度。我那时有些轴,爱和自己较真,练一段曲子如果出现卡顿就开始急躁,连续几次卡顿后更是会歇斯底里,开始骂琴打琴,然后一个人默默流泪。泪干了,就和我的琴道歉,用手轻轻抚摸它,当作弥补,然后继续挺起身子练。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练琴的经历还是很辛苦的。
这种场景大多出现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偶尔有几次,妈妈看到了,在一旁担心地看着我,然后过来安慰我。但很多时候,我都让妈妈走开,不要管我,因为我知道,我需要的不是安慰,能帮我的只能是自己。虽然练琴期间我经常暴躁,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培养了我的耐力和抗压能力。是啊,凡事有弊就有利。
学着学着,我的音乐素养越来越高,后来竟也能自己编一些小曲子,每次弹奏自己编的曲子,我都深感自豪。
后来,教我们电子琴的老师搬去了别的城市,新来的老师水平有限,妈妈怕我学不好,就决定每周带我去之前老师的家里学习。从我家去老师家,要做一小时的大巴,下了大巴后再打车过去。每周日,妈妈就带我坐大巴往返,我学琴的时候,她要么在旁边等着,要么自己出去转转,一个半小时后再回来接我。我们就这样坚持了一年。
现在想想,我学琴的那几年,没少产生费用,而且我当时还学着舞蹈和声乐,每一样都需要花钱。但是妈妈从不介意,她觉得只要我喜欢,只要对我有帮助,这些钱就都是值得的。
电子琴考过7级后,老师建议我可以顺便学学钢琴,于是,我正式接触了钢琴。
钢琴比电子琴琴键硬得多,一开始我都按不动,后来慢慢地,竟也弹奏自如了,还练出了一手抓力,给爸爸妈妈按摩都会痛的程度。话说回来,钢琴的声音确实纯粹又动听,不愧是乐器之王。
小升初的那年暑假,我考过了电子琴十级和钢琴六级,正式结束了考级之路。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学了几段时间的钢琴,初中一年级和当地的老师学了一年,大一时又学了一个寒假,那之后,便正式结束了钢琴补课之旅。后来的寒暑假,因为无聊,我开始自己学一些热门歌曲的谱子,比如《雾里》、《一路生花》、《潮汐》等等。从开始弹到熟练,大概四五天的时间,每弹会一首,我都感到无比自豪。
或许,这才是学习一门乐器乃至所有特长真正的意义吧,不是为了考级,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上的陪伴,一种取悦自己的方式。
可以说,电子琴和钢琴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已经变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练琴很辛苦,也时有沮丧落泪的情况,但是好在这一路走来,我都不曾放弃,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日常生活,培养了我的一门技能,更是锻炼了我的心性和耐力。以后我就要工作了,弹钢琴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我绝不会遗忘这项技能,钢琴一定会是我一生的挚友。此生有钢琴为伴,乃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