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画(二)
一些哲学。
哲学真的是美妙而模糊,尤其是当融入一个普通人生命生活中时。要现在的我来说,我觉得人越早接触哲学,便是越好的,最佳时机莫过于我们真正懂事,开始对外界产生自己思考的时候。
我觉得义务教育将哲学的位置安排有点晚了,我也觉得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们似乎过于轻视思想政治以及历史学科,它们如是某一天得到了好像语文数学一样的地位,那可能仅仅是文学生的专业要求,或者要被重视仅以供奉高高在上三位数。但是这些学科,安排过早,未必能被年轻的我们所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一直都在忙碌,小学五门科和中学九门似乎并无差别,一日六堂课和一日八堂课,有无晚自习,致得到和失去的,不过玩耍放松的时间,其余精力全投入在学习之中。二十四个钟头,悄然而逝,吃个饱饭就得抓紧时间小憩,留给咱们思考的时间,实在不多。
哲学存在本身就是思考的问题,而思考本身,非得一个人吃个饱饭后静静而立。正经的学生时代过于充实繁忙,但在接触了文理的哲学课本后,依旧不免和日益浮现的念头碰撞,那是一个三观成立的时段,每天除了课本知识,我们会不断发现新的,零碎的问题。而进入了闲适的大学后,思想才算得上真正激荡起来。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巧合,说是巧合,其实是我们尚没有找到这其中的规律罢了。有些事就像古人观天象,绘神仙一样,未知和不解,到头来都能甩到承包一切的玄学头上。比如神奇的北纬23度,横向延伸这个纬线,西方古典哲学,东方古典哲学,人类思想的起源,听起来不过某种巧合而已。但,地球那么大,为何古时智人代表偏在东西直线方向高谈阔论?莫不是提前商量好了?这样的巧合挺适合挂上玄学的名号,在纬度前加上“神奇”这个形容词,思想起源史就变得浪漫有趣了。而经地理科学家细细研究,很简单就能归纳文明的源泉,就如字面意思,大河流域就是我们的襁褓。
仅用通识,我也可以装一装博学者,解释一些巧合的来龙去脉。我相信一些巧合的科学性,就像我相信学科有着同根的联系一般。社会结构何其复杂,人人不同,业业不同,但正因为有着同样的根脉,才组成了社会。不同学问殊途同归,其中,最值得每个参与者研究的,便是哲学。它贯穿着整个智慧的脉络,乃是人类学科中,最为贴近世界规律的。
我能有此评价并非照着课本宣读导论,就我个人而言,我确信自己接触到了,一些无法被解释的巧合,即事实撞上了事理,两者却天生一对。
如我之前随笔中提到的,关于写实绘画派的调色方案。一幅如照片似的写实画,必定以灰色调起笔,再由物体的反射色调铺垫。解释理由为,世界没有单纯的某一种颜色,所有肉眼能看到的,都经过灰色的调剂。而事实证明,鲜艳的画卷若标上“写实”标签,绝不合适。将这个现实认知延伸到生活之中,我要说,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两种立场颜色调剂下的灰色,如果用黑色代表世上的恶,而白色则是善,善恶不两立,若想生存,便只有融合,就形成了灰色。这样的观点从一篇随笔角度来举例十分困难,只要代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不难发现纯粹的对错、正邪、善恶、黑白,是极少存在的,历史科在这一点上最能做到客观看待,而历史又说话了,它一直以来的核心观点,就是利益永恒。因为利益关系主导着一切,所以我们的立场总是变化莫测,单纯的黑白,只能存在一瞬,若想生存,只有调和。
我们中国古代的太极八卦图诠释了一切,阴阳相对相生,始终维持着对立存在的关系,好比有人笃定和平年代不会发生战争,然而和平虽源于战争,也会带来战争,因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冲突总会发生,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们身为战争于和平的主体,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持两者平衡。
阴阳图中双鱼交融,其结果会产生一个灰色地带,不偏颇于任何一方,并且永存不朽。这个存在就是现实。古典哲学家曾在这个阴阳图上大作文章,提出过中庸之道。不得不说其中智慧之深刻,教后人以学用一生不为过。中庸和灰色存在的说法几乎一致,不过它是产生于规律,而服务于人修身养性的道理,大体不失本意,教人行万事以求一个适度平衡,忌讳极端。当代大多中国人可能察觉不来,我们现在潜意识里仍然深受这种中庸思想左右,而且我觉得它能存在至今,多是因为它合乎那种“灰色”规律,于古代长时教化,虽并非脱得开关系,但绝对不据大头。
我从大学以来,正式产生某种关于画画哲学的思考,并非得益画技的提升,也许就是饱饭吃得太多了,懒觉也睡得太多了,终于静下心来,才慢慢自觉的道理。诚然,就像发现了什么秘宝,想要和别人分享一二,那种心情是焦虑而激动的。但是,幸还是不幸,身边的人不喜欢和我侃侃悬乎哲理,我也就只得抱着敝帚,常常自我感慨。我不是什么学问大家,对于哲学,三位数也未曾供奉得体,要说说矛盾理论,恐怕也是支支吾吾的尴尬场面,但是我觉得哲学之妙从来都不限于古人、近代人、思想家理论。很多道理,就存在我们的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觉。虽然我确定这一套画画哲学,“灰色”理论经不起严格推敲,也不觉得自己是唯一挖掘者,但我思考过,提问过,并总结了,且归为自己的东西,我已然倍感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