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光武帝纪》最后讲到: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
光武帝打仗打得太久了,早已厌倦,也知道天下百姓也早就需要休养生息。自从陇、蜀之地平定以后,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根本就不提用兵了。皇太子曾经请教过光武帝战阵之事,光武帝于是拿孔子类比了一下。
换个角度看,光武帝最不愿意谈的竟然是自己经验最丰富、最擅长,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件事。
光武帝是以不杀之心行军旅之事,也就是说如果光武帝是个不爱惜将士生命的人,那他真不见得能取得天下。王莽的新朝末年也可谓天下大乱,其汹涌澎湃的程度一点不会比楚汉相争时期少了一点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称王称帝此起彼伏,甚至连形式都很像——高祖那个时候有个“义帝”,光武帝这个时候有个“更始帝”。
而那些急于称王称帝者又不是奔着名分务虚去的,又有几人会务实去关心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呢?
那光武帝不慕虚名和他不爱谈军旅之事有联系吗?
有,而且关系巨大。
如果光武帝的太子问赵括战阵之事,那两人恐怕要三天三夜促膝长谈了,两人谁也没经历过战场,完全可以想到哪就扯到哪,就像下棋一样,逻辑上对得上就算能赢。
关键是,人符合逻辑吗?答案是:根本不符合。说人讲话“不符合逻辑”要么说他是白痴,要么是赞他不为利益趋势。
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和“下愚”两类人就不能用逻辑;有的人你不知道他怎么能干出那样的事也不是逻辑;朝鲜现场志愿军怎么能抗住美军的火力,还是不符合数据逻辑。
只有被利益驱使者才“符合逻辑”,因为可控,得多少利益就动多少,不得就不动,这是一个完全可控的部分,所以他们绝对不是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所以,“符合逻辑”的这部分一定是战斗力最弱的部分,赵括的问题不是去解决“不合逻辑”的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直接忽略掉了——他把士兵的生命当作一个个符号,毫无悲悯之心。这倒不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他不曾经历就没有体会,然则没有体会过世事艰辛却怀揣自负者必将滑向另一端——骄奢。
《史记*纸上谈兵》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在这里,赵括的母亲已经把问题的实质给勘破了:喜欢言谈炫耀者,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功利心在,其目的要么是引起别人的妒忌,要么是引起别人的羡慕,要么是当众以言语令别人下不来台,以彰显自己见地高超。
现在的人真的很奇怪,这三条绝对是中国传统中的大忌,害怕掉进坑里还来不及,偏偏都喜欢往坑里跳。
“羡慕心”正是“妒忌心”的苗头,而“妒忌心”正是“杀心”的种子,只是程度不同,“发人之恶”更是自己找死——我就恶给你看。
一个爱炫耀者即使是自己看电视的时候也讨厌电视里爱炫耀的人,然而一回到现实就完球,炫耀者的眼中只有炫耀,哪怕是因为自己惹人烦不受重用,也会认为是自己炫耀得不够,“才华”不被看见而招致打压,殊不知自己的炫耀之心已起,光芒万丈的形象已经伫立在心中,又怎么可能觉得自己招人烦呢?
人之迷失,以此,即“比量境”。
不是“比”本身有问题,却都在“五十步笑百步”;都在“比”出来的境遇里挣扎,却要分个谁挣扎的姿势更美;都陷入要去“比”的圈套,却要用“奋斗”自欺欺人。
什么样子才是真奋斗?至少话要少说点,《易·系辞》所谓“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命再好的人也会被自己叽叽喳喳完,且言多必失,心中没有把握才会外求各种确定性,失控感越强烈话就越多,看看电影电视,是不是这样。
如今的市面上流行各种“话术”,却不知人们早已厌倦了“能说会道”;从孩子起就学着叽叽喳喳,却都忘了学过的《伤仲永》。
从小不修炼“心如止水”,长大了想“稳如泰山”?难啊!“难”都是容易的,根本就不可能。现在还流行所谓“分享”,就是把自认为做了一件如何如何的事讲给别人听,那这样做有没有问题?
这件事情很好验证,自己的小孩跟自己“分享”的时候一点没问题都没有,换成别人的孩子在自己面前“分享”呢,那叫显摆,不但会觉得孩子看着别扭,连看他大人都倒胃口,注意了,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
当自己有秘密不方便提醒别人不要说,而事后又验证了知情人没有说的时候自己会如何看待这个知情人呢?简单两个字就可以了——靠谱!反过来,刚有点想法就给你嚷嚷出去生怕别人不知道的人呢?那就只能去做一些很肤浅的事了,不是不想委以重任,是其人实在不行,挑重担会压坏那些轻浮的,什么人做什么事,这才是公平。
何谓平等?高下分明,是谓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