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从我出生到4岁进入离家最近的村小上学前班,我的人生就开始以3年,至多4年为阶段开始切分。出生到入学前(4年),学前班到2年级(3年),转至中心小的3年级至6年级(4年),初中到镇上(3年),高中到市里(4年),大学到武汉(4年),研究生到成都(3年),毕业至现在(3年)。
细思极恐,也极奇妙,就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回顾,30年走过的路清晰可循。有些像跑马拉松,很多人一起出发,因目的地不一样,有的跑欢乐跑,有人跑半马,有人跑全马。在我自己的马拉松跑道里,我已经跑了接近半程。每隔3至4年,来到一个新的补给站,吸收养分、补给能量,继续前行。其中有渐入佳境、得心应手的春风得意,也有咬牙坚持、举步维艰的艰难前行。
4年又3年,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如今,在完成职业的入门阶段后,我又站在了新的起点。
在决定切换职业跑道之初,我是疑惑和摇摆不定的,只是想要转换到一个更有前景的行业,但内心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往哪里走,教育?互联网?金融?自然也就无法知道该如何去走。于是漫无目的去浏览信息、漫天撒网去投递简历,尝试去想象如果身在这一领域、这个岗位,我有什么优势?我的短板在哪里?我还有什么发展的机会?
当终于有具体的机会摆在面前,并且近距离去了解一番,才结合自己的兴趣、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真正细致去思考,哦,我还是要做教育,这就是我的方向。
考研的时候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只是在就业的时候,因为许多外部和偶然因素,进入到一家多元业务民营企业做企业管理,后来又到一家地产公司做企业管理。现在准备回归教育行业,一是相信它的行业情景,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三是选择之后便会坚定下来,终生为其奋斗。
你看,人生总是会走一些弯路。第一次意识到人生走了弯路,是高中复读时从理科转成文科。分科时自己也知道数理化不是强项,还是为了以后所谓的专业和就业选择了理科,但学科知识的环环相扣,让我掉了一个环节就再也追赶不上,最后只能低头认错。
第二次意识到走了弯路,是跨专业考研。因为理科转文科,我的分数刚刚跨进一个还不错的大学,但是专业并不是自己填报的英语,而是调剂到一个才新设几年的专业。而后的几年里,我没有申请转学英语,而是通过考各种证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最后在考教师资格证和商务英语时,发现自己对于教育和企业管理的浓厚兴趣,并在考研时欣喜发现竟然有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于是毅然报考。
第三次意识到走了弯路,就是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找工作是有些尴尬的,我们认为专业最对口的工作当然是进教育局和高校了,但教育局不招本专业报考,高校哪里有那么多坑?而且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对工作地点有预期,比如我就坚定地要留在成都。那么,就找找企业的机会吧,银行刚进去工资高,也是可以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申请银行职位,然后被推荐到银行的大股东——某私营企业的,考虑到工作地点在成都,做的是企业管理的工作,我也就满心期待的走上了工作岗位,并在行业和岗位上学得不亦乐乎。
好在我始终是个乐观坚定的人,我并不认为我走的弯路就是无用和浪费的。相反,我从中获益很多,并坚定地相信,我所有大大小小的经历、所有走过的路都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惊喜。因为不同的学习和经历给了我不同的认识事情和世界的思路,所谓的“弯路”走得越多,越容易在往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跨界”思维,并能在不同领域触类旁通和产生“共鸣”。就好像我坚定地相信,我房地产企业管理的工作给我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在教育行业中也能有所用,甚至会有所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
回到人生马拉松上,在村小里无忧无虑,到中心小开始观察和适应,初中以仰慕的男生为目标默默努力,高中努力而无力,大学新奇而好学,研究生探索并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工作前3年尽全力吸收职场规则和行业知识,每个阶段都尽了全力,并给下一个阶段的自己送了大大的惊喜。
毕业这3年,虽然仍在寻求职业方向,却也在生活中买房买车成家生娃,完成了几件人生大事,也是不错的。
站在新的起点上,要以归零的心态去拥抱一个新的行业、迎接一个个全新的挑战,我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