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西北郊地区,把“过元宵节”称为“过正月半”。婆家这里,正月半是要烧炀粉粥吃的。
炀粉粥里也有汤圆,是实心无馅的,个略小。另外还有很多食材,加以梗米粉勾芡熬成。婆婆家一般是放油豆腐、荸荠、香菇、青菜等食材。说是粥,其实名不符实,食材中并没有米粒,用梗米磨成的粉勾芡成稠稠的羹。
婆家老屋的灶头间里有一座柴火灶,虽然也添置了液化汽灶头,但炀粉粥必定是在柴火灶上烧成的。先把各种食材洗净切块,大铁锅内加适量食油加热,食材放入油锅内,加适量盐,翻炒一会,再加水,水的量大一些,等水烧开后,加入搓好的小汤圆,继续煮。碗内用少量水把梗米粉调匀后,淋入煮开了的锅内,翻炒几次,再加盖煮一会儿,一大锅香喷喷的炀粉粥就熬成了。
自从到了婆婆家,我就爱上了正月半的炀粉粥,常常吃了一碗还要添,胃口似乎比平时大了许多。搬到城里后,正月半吃炀粉粥的习惯也延续了下来,有时去乡下吃,有时自己烧。
有二件与炀粉粥有关的事,记忆里特别深刻。
那时还在乡下住。大年初一早上,我躺在床上打了个喷嚏,据说这会影响到一年的健康,但有一个破戒方法,就是正月半那天吃七个姓氏家的炀粉粥。到了正月半这天,太婆拿了个杯子,去邻村找不同姓氏的人家,走了一家又一家,讨到了七姓炀粉粥,拿回家让我吃下。我当时心里很不以为然,并且对于不同人家讨来的东西,其卫生情况不是很放心,所以不愿意吃。后来先生做了思想工作,考虑到这是年迈太婆的心意,就勉强吃下了。
还有一件事,先生的外甥女读高中时是住校的,到了正月半时就十分渴望吃炀粉粥,于是先生熬好了粥后,装了一大锅子给她送去,同宿舍的同学分着吃了,吃得很满足。
据了解,青浦地区也只是东片有烧炀粉粥的习俗,不知跟千年前的古镇“青龙镇”之间是否有渊缘,这要留待专家去考征了。据老人说,炀粉粥的食材一定要用“素”的,吃炀粉粥有“免罪过”的意思。试想:在新年将过的元宵节,吃一碗可以“免罪过”的炀粉粥,表达了祖辈的美好心愿,以及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今天晚上,朋友圈里不断地有朋友晒炀粉粥的图片。在婆家这里,正月半吃炀粉粥是熔入骨子里的执着了。
以前在乡下,吃好炀粉粥等天黑后,还要去田头“烧野火”。
走到自家田头,点烧一梱稻草,一边挥舞,一边还唱着歌谣:渡过稻,大家好, 你家田里羊脚壳,我家田里牛脚壳。也是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