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文中通过一些教学案例来阐述课标的内容。
一二章主要讲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途径、语文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地位等问题,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指名了方向。
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本次课标修订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细化为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学习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书中举了于永正老师课上教学的一个案例,在《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一课的开端巧妙设计了真实的语言表达场景。于老师假装有事迟到,让一位女教师假扮“文教局的阿姨”来拜托“小朋友”转述通知。这一设计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了具有实践性、任务型的“真实的生活情境”。面对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完全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十分兴奋,感觉自己是在帮助于老师,纷纷向老师描述刚才那位阿姨的外貌,并转述她的话。
于老师适时加以引导,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学会描述、学会转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试想,教师如果没有创设这种任务式活动场景,只是一味讲解描述人物外貌的方法、转述的要求、通知的类型等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二、立足核心素养,把握育人导向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就这一表述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如果丧失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认同带来接纳,接纳形成积淀,长期积淀使文化自信更坚定。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自信不是迷信,不是盲从,而是在对文化的感受、分析、比较、判断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建构。文化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与行动证明,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了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致力于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植与发展呢?1.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涵育审美素养2.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培植审美素养3.在发现美与创造美的统一中提升审美素养2022年版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儿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