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十九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析: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自然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地位,而这第一本诗歌总集的第一首《关雎》就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中国,只要是识字的人,随便抓两个都能给你念出这首诗的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的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这首诗究竟有何特殊的意义,会被编为《诗经》之首,传到今日,除了钻研古典文学的人,甚至还是要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才会对它有深入的解读。其他的人对于它的认知应该也仅限于知道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歌,别的大概就不太知道了。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最好的求偶对象。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看完这首诗的解析,诗文里表现的就是男子追求女子情态,描写的是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见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辗转难眠,为了赢得淑女的芳心,以琴瑟钟鼓之乐愉悦对方。
这首表达思慕爱意的诗,吟来朗朗上口,想来情真意切,让人对美好的爱情瞬间产生了无比的向往,同时对主人公那种初见倾心,相思动情,寝食难安,使劲浑身解数博得佳人一顾的心情感同身受。而且它韵律整齐,文字朴实、真切,言语间非常流畅的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出来,却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堆砌。
有人做了各种分析,关于这首诗的寓意,用途,象征......做了各种揣摩,原谅我的懒惰,我真的不想去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此刻我只想单纯的从一个文字爱好者的角度去欣赏一篇诗歌。
《论语.八佾篇》里的收集文字多数都是与礼相关,而弟子们会将这一章收录在此,或许也是在讲一种礼:文字的礼。
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字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就是写。不管是说还是写都是有表达对象的,我们要如何将自己的意思用文字得体的传递给别人,其实也是一个很讲究的事情。
文字的力量说来真的很神奇,用得好了,一篇文章就可以收买人心,用得强了,一段文字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武器。从阅读和聆听的角度来看,用错一个字或词都有可能会给人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越是用心的人,在对待文字组织的态度上会越严谨。
试想一下,我们把《关雎》中的这一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稍微改一下,改为“求之不得,心神不宁。悠哉悠哉,神魂颠倒。”抛开是否押韵不说,同样的是表达着心中的思念,原文的用词明显的礼貌而矜持,而改后的感觉会立刻让人觉得轻狂不已,一个有涵养的女子看见这样的文字心中也会觉得不太愉悦。
相传,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字换成敲字,正好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撞了韩愈的官轿。当韩愈知道事情原故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既是月夜,必定门户已关,用敲字更合情理。这个推敲的典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推是一个动作,敲则是一种礼。试想一下,你深夜去拜访朋友,去到朋友家,什么都不说,就推门而入,是否显得很唐突呢?而即使朋友的门是虚掩着在等你,你也能记得在门口轻扣几下,引起注意,得到允许才进,如此一来是否会让人觉得更加得体一些呢?
一字之差给人的感受却相差千里。
自古,矜持的文人很多时候会将感情隐于文字,正正的是应了那样的一种说法:怕你懂又怕你不懂。对于喜欢将心情融于文字,诉于花笺,长长感叹纸短情长的人来说,应该是非常能够体会出那种欲说还休的感受。
对于文人来说,他的文字就是他灵魂外显的表现。
这首诗,八十个字就将一个男子对于心仪女子的思慕钟爱之情,坦坦荡荡的铺开,却丝毫不令人觉得有任何唐突轻薄之举。一股饱含诚意的谦谦君子之风倾泻而出,每一句诗中的情感都表达得很到位且丝毫不让人觉得张扬无状,无怪乎孔老夫子给这首诗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我想夫子也应该是个以文喻情的高手。
“之乎者也”中是否还有别的意思,我不太知道,但是我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几个字中,看见了夫子对文字的一个要求:词需达意,还须有礼。
懂礼的人遇事都会有一个合适的度,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说话写文,是否真的是位谦谦君子,在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中都是能够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