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我”
《五蕴皆空经》中记载了佛陀和五个僧人的对话,佛陀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导五个僧人认识到,构成“自我”的五种东西,也就是“五蕴”都是虚幻的,这五位僧人听懂了之后,马上从普通僧人变成了阿罗汉,得了正果。
五蕴就是色蕴(physical body)是人的身体,英文中经常翻译成(form形态);受蕴(basic feelings)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兴;想蕴(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行蕴(mental formations)是指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包括做事的习惯和行为的倾向性;识蕴(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识。
佛通过推理让五位僧人认识到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比如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让生病的身体变好,这就说身体不是自己的。自己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感情也不是自己的一部分。用这样的方法推论出五蕴都不是自我的。
《未来简史》中讲到一个例子,医生将连接病人左右脑之间的胼胝体切开,然后让左眼看到一个字条,病人根据字条上的要求去行动,这个行动是由右脑发出的,但左脑根本不知道。然后医生问病人你要干什么去?这时负责语言的左脑居然没有回答不知道,而是随便编造了一个理由!许多实验都证明,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意识是在决定已经做出之后,来对决定做出一个解释。我们大脑中表现出来的那个“叙事自我”就像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是会编造出一套理由来解释。净化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功能,让一个根本没有决策权的“叙事自我”负责对外发言,反过来大脑又对“叙事自我”所说的信以为真,从这个角度看“自我”就是一个幻觉。
五、“模块论”
在《五蕴皆空经》中佛陀推导出我们的身体、情感和认知都不是自我,自我也许根本不存在,五蕴本身也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变化的,是“无常”的。现代心理学的“模块论”给了佛陀说的“无常”一个可能的解释,人在不同时刻是被不同的思维模块所左右,这样的思维模块一共有七个。
2013年,进化心理学家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写了《理性动物》一书(The Rational Animal: 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说自然选择给人类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一、自我保护;二、吸引配偶也就是“求偶模块”;三、保住配偶;四、群体认同感,希望加入组织,获得社交和团队合作;五、关爱亲属,就是保护和自己有基因关联的人;六、社会地位;七、避免疾病。
人脑是不同模块之间的争论,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未来简史》说人没有单一的“自我”,也没有“自由意志”,人们的行为是各个模块争论结果,当决定已经做出了,人的叙事自我还要给这个决定编造一个理由。赖特认为模块通过输出不同的感情占据人的注意力,哪个模块占据了人的注意力就主导人的大脑。佛陀说人可以通过修行,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就像好几个人给你提出不同的建议,而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
六、“冥想”
通过修行,掌握大脑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的方法就是“冥想”。现在的冥想分为三个派别:禅宗的方法是思考一些公案,搞一些言语上的“机锋”,然后寻找“顿悟”,有人说禅宗比较适合诗人;藏传佛教的方法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赖特在美国练的叫做“内观”,巴利语是Vipassana,追求的是“正念”(mindfulness),这个适合心理学家。内观就是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用心理学家的视角分析自己,内观冥想的目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第一步是坐下,第二部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这可一点儿都不简单,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会在七种模式中随机漫步,各种念头会不断的冒出来。只有练习到能够专注很长时间,克服大脑的随机漫步模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这一件事儿上,这就拥有了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
佛学中有修行的八种方法,叫做“八正道”,其中第七叫“正念”,第八叫“正定”。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就是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正定”状态,而内观的方法中,“正定”以后,要将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这就是“正念”(mindfulness)。那么我们的心思不要胡思乱想,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正在感受的事物,从每一个专注的事物中获得洞见,论述这一套心法的佛经叫《大念处经》。这种心法和集中注意力也不相同,集中注意力,是专注于一件事,但思想还在活动,冥想中的专注是将注意力只集中在这一个点上,排除其他任何额外的思想。
冥想的第一个层次是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的各种感情剥离开。比如赖特有一次牙疼,他通过冥想的方式,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疼痛,这个时候疼痛感仍然存在,但自己不会被这个感情所左右。冥想的更高层次是真正做到专注呼吸,把自我和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这两个层次都承认各种想法的存在,但自己不受他们的影响,就像看电影一样保持旁观者心态,不会受电影上的情节影响。达到能够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不受什么情绪的打扰和控制,这就能够逐渐脱离苦,接近“涅槃”。
冥想过程中还会面临四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越想“成功”的做到“无为”就,反而难以做到“无为”,不刻意追求成功,反而能够获得成功;第二个矛盾是恰恰是那些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最需要冥想的训练;三个矛盾是,越是和某一个想法和情感对抗,就越容易受它控制;第四个矛盾是,越是了解“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人”这个道理,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