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读到了什么?
主要说的是求同存异,在双赢思维习惯四、知彼解己习惯五的基础上,通过信赖和接纳对方的不同,即使双方的意见不合,但是通过统合综效的原则一定能找到第三条路。这个里面一再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信任与沟通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沟通分为三个层次:1、互相提防(赢/输或输/赢模式),2、互相尊重(妥协),3、统合综效(双赢)。这三个层次分别也反映了信任从低到高的一个层次。所以只有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本着双赢的原则,合作紧密度才会高,才会达到统合综效的境界。
最有感触的两句话:
一、“相同不是统一,一致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相同。相同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沉闷乏味。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
二、“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益处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作者告诉了我要学会尊重人的差异性,往往人们在谈判桌上剑拔弩张的时候都是因为信任度严重不足,并不是事情本身没有出路,而是超低的信任度让双方都觉得别无选择,所以 我们这个时候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其实是找回信任,提出双赢的想法,坦诚的与对方沟通,这绝没有那么简单,一般大家都会表面上给予肯定的回答,但是大部分人都同时会质疑这种结果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坦诚的摆出我们的问题和担忧,有必要将问题呈现出来,说出我们的担忧和顾虑,从而引发对方的回答。这个首先是要做到自己坦诚相待,也就是自己首先一定要付出对对方的信任才有可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度,所以表面简单其实很难,关键在于内心的想法。
统合综效超出了此前所有的习惯,代表了相互依赖环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团队协作和团队建设精神,能让团队成员通过合作实现创造。
虽然无法在相互依赖的交往中和统合综效的过程中控制他人的行为模式,但还是有很多的事情都在你的影响圈范围内。你自身的统合综效就完全处于你的影响圈内。你应该尊重自己善于分析的一面和富有创造力的一面,尊重它们的差异会催生创造力。
即使处于不利境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也不应该放弃追求统合综效。不要在意别人的无礼行径,避开那些消极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你应该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勇敢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经历,借此鼓励他人同样地坦诚相待。
尊重差异的人,当人有不同意见观点的时候,会说:“你跟我有不一样的看法,这很好。”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嘴上说的,而是内心也是这么想的,你不一定要表示赞同他的观点,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予以理解。如果只能看到两种解决问题的路径------自己的和“错”的,那么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第三条路,一般情况下它总是存在的,只是你暂时没有发现而已。如果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就能找到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二、我当时的感受:
其实我的感受是有些不可思议的,这种境界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当我读到“不论双方关系多么恶劣,彼此信任有多么淡薄,通常都能在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友好交往。”我没有过这种体会,一般人在遇到这种情况不是选择回避就是选择放弃,但我想,人世间也许真的有这种方法,准确的说应该是心法,只是我还不曾学会而已。
三、对自身的意义:
与他人相处要学会尊重对方的差异和不同,要换个角度思考,相同才是可怕,不同才会有创造,想想也是,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你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这意味着你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意见和建议,也就无法改善问题了。
中国人的处事哲学里,谦虚低调谨慎是美德,所以一般我们发表意见尤其是在比你职位低的人面前发表意见观点的时候很难得到别人真心的意见,尤其是当我们还抛出一句:“说得不好,请批评指正。”这么一说,更没人敢提意见了,一开口就成了“批评和指正”了,这不符合中国人的“美德”啊,所以只能选择赞同或者是干脆沉默。
其实如果真心想得到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你的表达是会不一样的,不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基于完全信任的基础以及双赢的原则,我想是不会这么表达的,除了说出自己的观点,还会自己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忧虑,也就是会自我反省和剖析自己的观点,善意的寻求对方的观点帮助,我想如果你的内心真大这么想,那么你的到的回答也一定是发自对方内心的建议和意见。
四、现实中该如何做到:
1、减少单方面的讲述,做到首先诚恳的表达,然后倾听对方的观点;
2、观点不同的第一反应是表示理解接受,可以不赞同,但是一定要肯定不同的观点能带来创新。
3、诚恳的讲述自己的担心、忧虑,寻求对方的理解,然后讨论第三种观点(出路),一定要坚信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这两条路,一定还有第三条。
4、凡是有讨论场景的时候首先提醒自己一定会遇到不同的意见观点,这个就是创新的机遇。
5、下周开展实地调研的时候开始正式运用,更多不同的意见观点才是集思广益的开始,永远记住:有分歧才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