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当中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让学生在赏析此诗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这首诗是写望湖楼,而且认同的人不在少数,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认同。
面对这种情况,我果断采取了投票的方式,请同学们选择认为本诗写的是望湖楼选择一,认为本首诗写的是雨请选二。柱状图显示,一半的同学选择了望湖楼,一半的同学选择了是雨。
这种情况让我始料未及,本着以生为主的原则,从两边挑选同学来说理由,虽然两位同学都慷慨陈词,但是都有脱离文本之嫌。我提醒学生要从文本出发,让同学们讨论一分钟。讨论之后站立起来回答问同学,这明显的就是围绕着文本来回答,答出了下雨前和下雨中,这是集合小组的智慧。
但是这个时候,我干预的较早,把标题解读给学生听,告诉学生"六月二十七"是指时间,"望湖楼"是作者所在的地点,"醉"是作者的是一种状态,"书"就是作者写的文章。在这种提示之下,结合学生的讲解,毅然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投票,这时候,学生一边倒的趋势,因为本篇文章是写雨水。
虽然课堂活跃,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参与率高,最终也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我却是一点都不开心。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显然偏离我的认知。我应该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读和讨论中,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