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看了秦本纪的《繆公重贤》《繆公要由余》《孝公求贤》,讲述秦朝是如何从蛮夷之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
- 秦穆公时,百里奚作为晋国俘虏被当做陪嫁奴隶带入秦国,中途逃跑流落楚国,秦国想要回当时已经70多岁的百里奚,担心楚国人不给,就用五张黑羊皮换他回来与他讨论国家大事,百里奚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繆公并没有放弃,后来打动了他,并召来了百里奚推荐的人才蹇叔。
- 由余是戎国派来的使节,带着看破红尘的态度参观完了秦宫殿财宝说这些都是劳神之物,繆公觉得他言辞不凡,问戎夷没有诗书礼仪法度如何治国,由余说正是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才更容易让制度流于形式,统治者不遵守却强行压制人民,人民自然会反抗。戎夷之国没有这些,只知道以身作则修身治国,所以上下和谐。繆公觉得如果由于在戎国迟早会变成自己变强大的对手,于是询问内史廖,送了女乐八人给戎王消磨他的意志,挽留由余不放。长期以来,由余回戎,建议戎王不要贪恋女乐,屡谏不听,君臣有隙。秦穆公趁机派人暗地邀请由余,由余降秦,把未来的敌人变成了自己的盟友。
这两篇写秦穆公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渴求人才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只要贤能治国的人,不论出身如何他都敬重任用,别国的人才也一定要挖过来为自己所用。同时他重人才修德行,目的明确地做必须做的事,为后世奠定基业。越是处于高位,越应该修身,配得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贪恋享受,终究只能原地踏步或堕落下去。
- 孝公时,秦国不被待见,6国开会从不喊他,他于是暗下决心,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通过自己的努力收回前王的失地,招募贤才,卫鞅闻讯赶来投奔。
其实从君王对待人才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国家的兴衰。重视德行能力而非出身,敬重谦虚询问,甚至当人才还不是人才的时候发现他,培养他为自己所用,才是注定胜利的。所谓人才,古今是相同的,古时是对局势分析深远的人,今天我们说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你有别人无,你能辅助有决心的人成就一番事业,就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