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而教学的最难点就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会作文章。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强而且极富创造性的练习,叶圣陶先生说过:“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的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新课标中的写作目标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7—9年级)”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份额,也是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但是作文的实际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已被我们批判了多年的假、大、空现象。张志公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学生写作所面临困难的主要表现:一、生活经验缺失造成的“没的写”。是真的没的写吗?不是,是感受生活的那颗心对生中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去感受生活,缺乏思考。二、语文经验缺乏造成的“不会写”。没有语言的储备,不懂表达、语言段落篇章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巴金说仰仗着小时候背的一二百古文。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就是以课本教学为主,诗词歌赋,名家名篇缺少积累。三、写作动力不足造成“不愿写”。学生受各种影响,不敢真实放胆表达、放胆行文、自由抒发。“我手写我口、写我心”成立空话。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见效慢的工作,在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质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在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写作素材的积累,课外阅读是有话可写的前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如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有效延伸,我们的许多语文活动都离不开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并要求学生写周记和做“美文摘抄”,每周做最少两首的课外诗词背诵。
二.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使学生会写愿写。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设置情景使学生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帮助他们打开思维,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激情。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根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指导他们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所以,经常安排和初中生活紧密相连的作文,每周写周记,每天记日记,养成写作的习惯,日积月累学生自然有话可写。
三.重视作文讲评,指导学生反复修改作文。
新《课标》指出“事实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作文讲评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学生自评,亮点与不足;学生互评,有分工;教师总评。教师写出简略的评语,并根据中考作文标准给出得分。教师提前设计《自评、互评、教师总评表》。
教师在批阅作文时,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先整体评述作文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自己动脑筋修改。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修改前一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每学期可以集中进行一次)。
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长抓不怠,学生长练不懈,不仅能使学生习作能力得以提高,也会随着学生习惯的养成,会感觉自己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