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所有人多少都有些焦虑,随处可见的海量讯息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冲击、刷新我们的认知,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人类眼界、见识以及物质享受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帝王、智者,但也不可避免的在快节奏中行色匆匆,我们太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以确保不被世界拉下。
所以,成长、修炼、进步是这个时代上进者的刚需,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些方便法门,而互联网也确实降低了专家的权威性,所有人都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你我一般的大众,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超卓的智商,普普通通,这样相似起点的经验才更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这样智商普通、甚至略低的笨人能做到的事绝大多数人也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就是千万不要觉得只有万事俱备才能行动,也不要觉得自己啥也不懂不敢尝试,事实上找个成功标的马上模仿行动是最好的策略。
人都有意识,也喜欢幻想,其实白日做梦和思想实验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思想实验更加严谨以及对思维淬炼很有好处,比方说幻想自己是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或是幻想自己是富豪美女环绕,这就只是意淫;而如果假设自己是英雄在地球濒临危难时该如何挺身而出、肩负责任,该如何做决策,这就是思想实验淬炼思维决策的积极意义。
这个也是我大力宣扬角色代入法读书的原因,尤其是像《明朝那些事儿》这种故事性正史书籍,既是严肃著作,又还容易代入,模拟帝王、名臣、权相、巨奸,甚至是宫女太监,相同处境下该如何分析境况做决策。商业社会也是一样,商学院中的Case Study就是极好的模拟案例,假如是某大企业的CEO、CFO该如何运作、管理、做决策,你不需要是CEO才能学习CEO的思维,也不需要是帝王才能学习帝王胸襟,需要做的就是模拟。
根据个人的一点经验,想在某个领域或是特定的场景达成某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了解一切可以了解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置身于模拟出来的场景当中,然后集中操练。现实中有面试模拟的训练就是这个原理,我自己演说训练方面也有类似的体验。
我是宅男,还有些小结巴,普通话也是后来到了北京才慢慢学的,从去年开始每天有两小时的表达演练,最主要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克服不善言辞的生理习惯,大量重复的张嘴练习首先会促使张口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意思顺畅的说出来。当有谈判或是小型的分享会或是与某位老师相见的时候,我就会集中模拟至少10个可能出现的场景然后反复练习,这样的好处就是在现场往往会有超常的发挥,然后事后会又退回到正常水准,还得依赖于每天的训练慢慢积累。但这是极好的消除陌生感和建立信心的好办法,可以快速入门,算是通过数量来完成时间上的取巧。
学习模拟的资源通常是视频,甚至是一些相似的影视,比方说我会常看商业谈判的剧集,还有法庭论战的片段等等。
模拟演练的核心就会重复,大量的、不间断的重复,就像是要在生理上培养肌肉的记忆,只有融入肌肉才有可能有稳定的输出,成为高手,最常见的事例就是音乐和体育方面的训练。我妹妹是钢琴专业,当初找导师啥的都是我亲自陪同,一段弹法反复的练习,每天至少7、8个小时的持续练习,也就是说在家每天是听不到流畅悦耳的音乐,都是枯燥重复的叮叮咚咚,直到把指法写进肌肉再进行下一步。体育方面也是如此,我们碾压世界的兵乓球训练,光发球就能练几十万次。
高手宗师就是这么操练出来的。
重复是对抗遗忘的最好方式。
就这么操练,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会掌握背后所有的逻辑。有句很火的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成功的光环是由无数的汗水和心血铸就的。
万维钢先生曾经介绍过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只有把自己放在很难受、只要努力就能够得着的环境中,才能通过练习实现自身进步。如果过得舒服,那么毫无疑问,已经停止进步。
10月04日荷花定律完成记录:
好习惯
1、屈膝抬腿135,上斜俯卧撑130,脚伤深蹲无法做
2、阅读收藏积攒文章4小时
3、文章修改三次发布
4、演说训练,古文观止演练两小时
坏习惯
1、戒油腻
2、戒甜食,破,中秋吃月饼两个
3、早饭杂粮粉,午饭炒米饭水饺,晚饭杂粮粉蔬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