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字由“示”和“巂”两部分组成。其中,“示”部通常与祭祀、神明相关联,表明“祭”与宗教仪式有关;而“巂”(xī)则是声符,提供了字的读音。
将肉放在祭台上,对天神、地祇、人鬼进行祭拜。
手拿着肉放在祭台上,进行祭拜,“祭”就是“祭祀”。在古代,古人是非常重视祭祀的。据史料记载,古代的祭祀对象有天神、地祇、人鬼三类。祭祀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一般而言,天神和地祇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可以祭祀山川的是诸侯大夫,而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现在,“祭”字的常用义是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祭奠”。
甲骨文:甲骨文的“祭”字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牲肉(有时带有血滴表示生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可能表示祭桌或祭台,整体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
金文:金文的“祭”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牲肉部分逐渐演变为“月”(肉)字旁,并增加了“示”字作为供桌或供台的象征,使得字意更加丰满。
小篆、隶书、楷书:字形在小篆、隶书和楷书中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保持了“从示,以手持肉”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