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第六篇。
昨天,我分享了法国妈妈关于孩子吃什么的看法,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法国妈妈关于家长权威的看法。
法式育儿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部分是:保有家长权威。法国孩子非常听话,他们不会时不时就匆忙离开、顶嘴,或者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但他们又不是一味顺从,法国孩子头脑灵活,还保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家长又是如何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保持一致性的呢?
对孩子说“不”
法国父母认为,要非常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并且需要让“不”听起来更有说服力,父母需要能够对孩子的听话充满信任,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应该用更有说服力的话语。
对孩子说“不”也不是什么前卫尖端的育儿技巧。要说有什么新鲜的,那就是法国父母知道应该卸下自己爱恨交织的矛盾情绪,以及要坚定自己的权威,并且确定地知道,令自己开心的是什么。世界上没有让孩子尊重你的万能药,一切都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绝对的规则,”一位法国妈妈说,“你必须适时作出改变。”
明确界限
美国父母常常对自己的控制权感到深深的矛盾。理论上,认为孩子们应该有规矩。这在美国育儿界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在行动上,常常不确定界限在哪儿或者对管教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界限在哪里,真的很难探寻。一旦强迫孩子做了某件父母认为好的事情,他自由的情感是在哪里结束,而无意义的糟糕行为又是在哪里开始的呢?当父母允许孩子停下来,去研究在马路上经过的每个下水道井盖,他们是在跟随自己的兴趣,还是变成小顽童了呢?很多讲英文的父母,都游走在一个非此非彼的怪异地带里,他们一面试着成为命令者,一面还想成为旁观者。结果是,他们需要不断地和孩子纠缠。
法国就好像另外一个世界。即使是最放荡不羁的父母也会自夸他们有多严格,也很明确自己是在家庭等级制度的最顶端。在这个尊重改革和爬路障的国家,在家庭餐桌上,显然没有无等级观念主义者。
在法国,和孩子们分享权力是不可能的。
法国媒体和老一代的法国人,会提到不断涌现的“孩子王”现象。在巴黎,永远会听到一句法语“C’est moi qui décide”(我才是决策者)。还有更偏激一点的说法,“C’est moi qui commande”(我才是命令者)。父母们说,这句话会同时提醒孩子和父母,谁才是老板。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等级看起来像暴政。“我觉得最好有一个可以指明方向的领导者,”一位法国妈妈说,“孩子需要一个可以控制局面的妈妈或者爸爸。”
对于法国父母来说,养育“小皇帝”的生活是不平衡的,对整个家庭也不利。他们认为这会磨灭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快乐,不管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他们知道建立界限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他们认为,不设限是万万不能的。法国父母很清楚唯有立界限,才能让他们享受两小时的“美好夜晚”。
在美国,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你有了孩子,你的时间就不再是自己的了。但法国父母认为孩子们需要明白他们不是焦点,他们需要知道,世界不是围着他们转。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建立这种界限呢?建立的过程中难免会看起来很苛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说“不”和说“凡事由我决定”。法国父母或者教育家建立界限的另一个方法仅仅是常常提起界限。就是说,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告诉孩子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
通常关于界限的对话都非常有礼貌。父母会常常说“请”,即使对小婴儿也是一样。在给孩子设立一项规定的时候,法国父母常常提到“权利”。他们不说“别打朱尔斯”,而是说“你无权打朱尔斯”。比起语义上的不同,它还有更深层的意思。这样的说法让人感觉不同。法文的措辞法会让人感觉这里有一个固定和连贯的权利体系,对孩子大人同样适用。它很明确地暗示,孩子们也同样有权利做其他的事情。
权威但不独裁
大人常对小孩子用的另外一个句式是“我不同意”,比如,“我不同意你把豌豆扔在地上”。父母会用严厉的口吻讲这句话,同时直接盯着孩子。“我不同意”同样比“不”含义更深。它意味着大人的另一种意见,小孩必须斟酌。它承认孩子有自己关于豌豆的看法,即使这种看法被大人否决了。扔豌豆是这个孩子决定要做的事情,所以他也可以决定不这么做。父母和看护人只是根据建立好的规则,作一些微小的、礼貌的、预防性的调整。
法国父母和看护人很有权威,但看起来不是独裁者。他们不希望养出顺从的机器人。相反,他们每时每刻都倾听孩子讲话,并和他们说话。禁止孩子做某事时,必须要给孩子讲原因。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品位和观点。事实上,如果孩子太温顺,法国父母反而会担心。他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在遵守规范以及能够自制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在有个性的同时,还要有规矩。
那么法国父母又是如何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保持一致性的呢?“Les gros yeux。”一位法国妈妈说,意思是“大眼睛”,当父母和孩子有很密切的关系,当双方都尊重对方的时候,“大眼睛”才会最有效。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共情”关系,用同样的方法看世界,在孩子行动之前就知道他要干什么。要达到这一点,需要细致观察他,和他对话,在给予某些自由的时候充分相信他。“大眼睛”在法国很有名,许多法国大人还记得小时候受到“大眼睛”的眼神或者其他类似的神情。
美国家长常把权威等同于管教或者惩罚,法国父母却不这么认为。相反,他们会说这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个词的意思是在说,逐步地让孩子们学到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不能。 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这种观念会让法国的父母说话语调温柔。
法国父母在说自己很“严格”的时候,意思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意思是说他们对某些事情很严格,但其他的事情几乎都很宽松。这就是界限模式:一个固定的框框,界定着许多的自由。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自由,而不要在他身上施加不必要的规矩。”弗朗索瓦兹·多尔托在《童年的主要阶段》(The Major Stages of Childhood)中说。“我们应该在界限中确立一些规则来保证他的安全。当他违反规则的时候,他会从中明白规则是很必要的。但我们不要做任何事来打扰他。”换句话说,在个别事情上严格,也让父母看起来更明事理,让孩子们更愿意去顺从。
法国父母认为:父母要树立权威,他们应该大多时候说“Yes”。家长权威的重点是,批准孩子做某事,而不是阻拦他们。现代法国式的“自由教育”指出,孩子们应该在触摸或者拿某物之前先询问,而父母几乎都应该说“Yes”。父母偶尔可以禁止孩子做某事,虽然禁止是脆弱的和危险的,但从根本上来讲,家长是要让孩子们养成在做事之前先询问的习惯。
如果一切都做得正确,那么一个孩子最终也有可能选择不遵从父母。成功教育的标志是,教一个孩子学习遵从,直到他可以自由批准自己偶尔不遵从。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如何遵从的话,怎么能学会如何不遵从个别命令呢?服从是会降低身份,然而服从也会让一个孩子成长。
法国父母的另一个观点是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们会被自己的欲望蚕食。法国家长强调界限,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限制,孩子会被这些欲望控制。界限能帮助控制所有的内在混乱,并使孩子平静下来。伴随着界限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变得有创造力,并容易受到“启发”(awakened)——一个法国父母常用的词,也称作“开窍”。法国育儿的理想状态是,让孩子在界限内开窍。
给孩子设限需要下很多工夫。这需要许多次的重复和更多的关注,但到了一定阶段,它就会令生活变得简单和平静(或者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因此,父母需要做到:真诚地倾听孩子,但是不能对他们的意志投降。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宣称“凡事由我决定”,来提醒每一个人谁才是管控的人。防止孩子被自己的欲望吞噬,但同样尽可能地对他们说“Yes”。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梳理完毕了。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本书再见!
相关文章:
法式育儿:法国妈妈的育儿经|220327086
法国妈妈育儿观:2~3个月,孩子自己能睡整夜觉|220328087
法国妈妈育儿观:如何教育孩子耐心|220329088
法国妈妈育儿观:孩子需要在没有妈妈的干涉下完成内心成长|220330089
法国孩子如何吃:带宝宝们学会欣赏每一种食物|22033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