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数据时代,网络为你写诗
网友XJ曾经发过这样一组截屏,是搜索引擎透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需求的理解。当我们在搜索框中,输入:
“我10岁”,下拉菜单会自动弹出如下的匹配字样:“辍学怎么办,同桌非礼我”;
“我20岁”,则是“一分钱都没有,20岁应该知道的事,职场哲学有哪些”;
25岁:“还能学什么,没有男朋友,英语怎么说”,
30岁:“一事无成,想学一门手艺,喜欢上比我大的女人”;
40岁:“血压高怎么办,还能生孩子吗,想找个工作”,
45岁:“老公去世了,是不是更年期,还能二胎吗”;
50岁:“想找份工作,晚上睡不着,想再出去打工”;
65岁:“血压正常值,买什么保险,免费体检,推迟退休何时执行,碰瓷诈骗千余起”
不知道你看完如上的互联网“诗作”,什么感觉,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与感慨。网络的时代,计算机根据现有的信息,无意中将人的一生预测并且勾勒,虽然在我看来,简单、粗暴、难掩冰冷。
不管怎么样说,生命如此宝贵,这宝贵的一生,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珍惜与善待?对你来说,你是否想打破大数据的预测,度过属于自己的精彩一生?
02 不拘常规,精彩过一生
因为郝景芳团队的推荐,我参与了孩子通识绘本课的学习,第一辑“我是谁”系列绘本的第一本《精彩过一生》就把我给镇住了,不仅插画优美,制作上乘,故事也充满了哲理,也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精彩过一生》是英国作家芭贝柯尔的绘本作品。
芭贝柯尔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师,绘本界的幽默女王。
风趣幽默的搞笑因子,使她的文字与画面,总是充满盎然生机。她擅长使用直率流畅的画风、大胆直接的文字的内容,表达严肃的问题。目前她有70多部作品问世,获奖无数,全世界销量超百万册。
她通过天才般的思维与表现手法,回答了“什么是人的精彩一生”这个提问。作者大胆又富于想象力,故事读来让人回味。
事实上,英国版的绘本封面是下面这个:两个“死翘翘”地躺在地上的成年人(中国版封面作了修订)。
孙子提问:“为什么你们没有头发,而且皮肤皱皱的?”
爷爷奶奶说:当我们还是小baby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头发,而且皮肤就是这么皱皱的。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学“嗯嗯”,学“嘘嘘”,我们开始各种各样的探索,尝试着向未知出发……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玩三轮车,大一点儿,我们玩单车,大孩子时,我们要骑摩托冒险……
再后来,我们成为特技演员和电影明星,我们在恐龙城堡下相爱,在拍戏的直升机里结了婚,各种刺激的事,屋顶的通宵party,游戏、火圈、冒险,一个都别想跑!
再再后来,我们生下你们的爸爸妈妈,我们老了,成为了爷爷奶奶,然后,我们再也不演电影了。皮变皱,戴上假牙,记性变差,整个人缩小了一点儿……
“砰”,尽管我们这一生过得超刺激,超精彩。但是,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死翘翘。
而且,死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变成任何东西!一条章鱼,一条虫子,一罐腌洋葱,甚至两只瘦巴巴的鸡(谁出的馊主意)……你希望我们变成什么呢?
死亡在许多文化和语境里,都是非同小可的事,可是却不是通过大人的安排就能让孩子避开,与其悲伤,不然轻松幽默、诚实的面对。
至此,精彩一生的故事结束,又再循环开始……
03 “管他妈的,生命就是值得一活”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的一生都那么顺利与精彩纷呈,有许多人是生命的斗士,仍在不屈的抗争。
前段日子因为新浪微博的管制,不少微博和公众号大V发文表示反对歧视同志。其中,丁香园发的一篇文章让我感慨,它谈到了一部美国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为我们重现了那群愤怒的人和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80年代,艾滋病像瘟疫一样蔓延,死亡人数呈指数级增长。这带来了大众的漠视与偏见,政府也极度冷漠:歧视,拒收病人,缺乏药物,拒收遗体……极端冷漠导致了极端愤怒,病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形成了ACT UP(“艾滋病患者联合起来发挥力量”)团体,他们为了获得治疗药物来续命,做出了所有疯狂、激进的事:接头游行、围堵FDA、抛洒骨灰到白宫……
你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直到你穿上它的鞋子走路。
在那个环境下,不抗争,只能等死。
各种职业的艾滋病患者,债券交易员,已婚人士,被迫走出深柜,他们同时承受着成为“病人”与“异类”的痛苦:演讲、反抗,只为了斗争……虽然他们自己挨不到有效药物被研发出来的一刻。他们用生命争取的,是艾滋病患者生存的权利,虽然这权利自己很可能无福消受。
不懈的努力与抗争下,1996年,鸡尾酒疗法被提出(三种及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并治疗),减少了抗药性。结果公开的一刻,ACT UP成员放声大哭:事实证明,这是真正有效的药物,他们做到了!
但是大部分ACT UP成员没能挨到这一刻,回望过去,大家感慨万千。
但生命本身终究值得赞美,尽管她千疮百孔。
令人动容的一幕是,一位ACT UP晚期成员,他脸颊凹陷、听觉逐渐失灵,可是他说:“What the hell,live is worth living……"(“管他妈的,生命就是值得一活!”)读到这里,我也不禁留下热泪。
我想起致力于治疗儿童癌症,脑干胶质瘤治疗的Mark Souweidance博士说过的话:
因为我自己能力不够,孩子们得面临死亡,这对孩子们不公平,对他们的父母也不公平。作为医生,真的很难面对这些父母。
17年了,如果某天我能找到一种治疗方法,那一瞬间我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活着为了怀抱温暖,传递希望。
04 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我们每个人都活着,此刻。可是我们仍被死亡焦虑控制着,烦心着生活中的大小事情。
在《日益亲近》中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来访者金妮小姐总被生活中的繁杂事务所困住。咨询师欧文亚隆对她说:
你会在你的墓碑上写些什么?这里埋葬着金妮,在弗拉德老师的外语课上不及格。
这对你的生活有足够的意义吗?如果没有,那么做点什么,去超越它。
生命是有限的,正因其有限而显得如此宝贵。向死而生,以终为始,思考生命的尽头,让我们更专注于更有价值的,真正重要的事。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这两极间游走。
少年时代,醉生梦死,可劲作;人到中年,害怕成为庸碌之徒;有了孩子,自己达不成的梦想、愿望、计划,都要交付给他。
我们的一生,到底想获得什么,生命的终点,我们又恐惧和害怕什么呢。答案也许是:怕自己没活过。
你想过吗,怎样面对生命的终点?
绘本作家芭贝.柯尔嚷着:“嘿,别绷着脸! 来生你可能变成大章鱼和瘦瘦的鸡!”
ACT UP成员说:““What the hell,live is worth living……"(“管他妈的,生命就是值得一活!”)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生活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中,死亡已经在场。
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焦虑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你想过吗,我们该怎样超越死亡,在更广大的意义上延续生命?
除了留下孩子,我想更多的也许是留下印记:
你曾热烈过:喧哗、热闹、争吵、爱恋,你可以成为芭贝.柯尔笔下的爷爷奶奶,电影明星和特效演员,度过精彩绝伦的一生,
你曾给予过:对于亲密爱人与家人朋友,你曾经毫无吝啬的付出过温暖、支持、帮助, 那么你将会成为《寻梦环游记》里,那个被人怀念和记住的人,亡灵节日里,你可以任意穿梭;
你曾创造过:你留下了真正有价值与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必非成为梵高留下画作,不必非成为阿西莫夫留下传世之作,你的观点、见解、挺身而出与悲悯,都是你的创造。
也许你关注的会更广泛、更长远,不仅关心我们的后代,也关心他们将要生存的社会。
诚如海明威所言:“每个人都是海岛的一角”,如果你因为不知何种原因,与这个更大世界版图的人们发生联结,有人因你被触发灵感,有人因你而对人或事物寄予深情,那么你有更大的可能,对抗停滞、厌倦与枯竭,所以你可能不朽。
欧文亚隆说:
在你还拥有着人生时,拓展、丰富你的生命。世界上,要想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热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改变从来不会迟,你也永远不算老。
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是生命。你愿从今天起,直视骄阳,保持觉知,精彩过一生吗?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