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距离2015年10月24日,我在深圳参加李海峰老师的DISC双证班F16期,到现在,已经近10个月了。
现在,已经是F33期,我有4个朋友参加了这一期双证班,所以,当海峰老师告诉我,小荻,你要是来的话,我可以给你20分钟做个简单分享,我赶紧就答应了。
我的确因为DISC获益良多。
2
有些人不大信任这样的工具,觉得把人分成几个类型然后就说这个人怎么样,是一件太扯的事情。
可我愿意信。
我相信通过24道题目下,所透露出的人的行事风格判断,我也信基于成千上万的数据统计带来的经验。
至少,在我心里,比起生肖和星座来,我更能够理解DISC的原理。
关于DISC的基本分析,你可以移步去看《TA到底是哪种人?》来了解我的看法。但今天,我给F33的朋友聊的是:
3
在学习DISC的时候,我们了解到,每个人身上都有DISC四种特质,只是随着面对人群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自身阶段和身份的不同等所显露出的特质不同。
这样的特质,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坦白讲,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怀疑的。
我能够理解,为了工作需要,我们会努力调整自己适应他人,所以后来,我就相信了外在表(显示着一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和做出的努力)(第二列)是可以调整的。
直到,我看到我自己的测试结果。
显示着一个人内在本质和自然状态的内在表(第一列),发生了居大的变化!
反而是,我觉得可能会变化的外在表变化不大。
图中显示,我对工作的要求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我的个人心性已经变了。
其实,我知道原因。
我从去年11月离开企业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由讲师。
我知道我拖延症严重,光说不做的毛病也不少,所以我想了很多的办法来逼迫自己做执行。
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导致我需要更多的和别人接触,也不再能够依靠别人去做决策,所以,我的代表果敢和执行力的D值上升了。
同时,因为我需要和更多的人接触,那么纠结于细节和一些事情的精准显得没那么重要,所以我代表精确细致和流程化的C值下降了。
在我没有期待奇迹的时候,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4
但其实,我是有使用DISC的原理,去故意做一些调整和指导的。
比如,关于H先生。
在我学DISC的时候,我也兴冲冲的给H先生测了一下,发现,我们两个的C值都不低。
上图中,上一排是我的,下一排是H先生。
亲密关系,看内在表。
两个这么高的C型人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那个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件事情,争论四个小时,心平气和,连续不断。
我不知道H先生当时会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感觉就像打了四个小时的BOSS一样。我不停的找这个BOSS有什么缺点和破绽,一边给自己加血,一边换战术。
结果这个BOSS防御超高,油盐不进,又不吃物理攻击又不吃魔法攻击。
最后,我们通常会发现,之所以争论了四个小时,是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对于某件事的初始定义不同,澄清了一下,发现我们俩的结论其实是一样的。
哭笑不得……
另外,鉴于H先生I 值很低,而我的I 值很高,所以他会觉得我很闹腾,而我会诟病他自私不顾我的感受,我们俩在这上面也没少吵架。
右边一列是在10个月以后。
H先生的C值更高了,我的I 值更高了,但我的C值一路暴跃,所以,现在,讲理的事情他负责,我负责不讲理,哈哈哈……
好吧,是开玩笑,我负责研究跟人打交道的事儿。
H先生是S值更高,我的D值暴涨,所以,现在,我负责决策,比如,晚餐吃什么,周末干什么,床单买什么颜色……H先生负责听话。
这么分工多明确,明显和谐多了嘛!
当然,H先生不这么认为,今天我给他看这张图的时候,我说你看,我为了跟你好好相处,把我自己调整了这么多!
H先生伸头过来看看,哪有!明明是我把你给宠坏了,你看你现在蛮横霸道的!
纳尼!?他什么时候学会看DISC分析表的!?
5
其实,我还有把DISC原理用在更多的领域。
比如,当我和在行的学员进行1V1沟通的时候,我会用给他们讲一些DISC的基础理论,让他们想清一些事情。
我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拿出来看。
D女士在工作中和搭档相处不良,经常觉得搭档不配合她的工作,比如,她的客户急着要一个报价,她让搭档帮她做,搭档搞了一下午都没给她。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发现,搭档是个C,所以无法响应C女士类似“你快一点给我一个大概报价”这种模糊需求,C需要精准精确。
I 先生其实是来找我聊他的融资BP的,在梳理了逻辑之后感叹自己逻辑太差,觉得自己很能说,但说完别说别人记得多少了,连自己都不记得了。
按照DISC原理分析了I 型人的行为风格之后,I 先生很唏嘘,也知道了未来自己要找合伙人的话,需要找大概什么特征的人。
S先生在老婆和老妈的调解之路上心力交瘁,分析发现,他用了对待I 的方式和自己的D老妈沟通,用了对待D的方式和自己的 I老婆沟通,结果双方都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三方其实都不舒服。
C先生觉得自己和创业团队思路交流不够流畅,另外大家在做关键决策时很难痛快的下决定,他邀请我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的五个人都测了一下,发现,四个大C,一个大 I。
我重点安抚了这位大 I 朋友,毕竟,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力但依然得不到这个世界的反馈还是挺郁闷的。
我暂时还没有继续去跟踪这些人后面发生的改变。
不过,有另外一位D女士在过了四个月后又约了我的在行,并且邀请我去她的公司分享。
有一位S女士告诉我,她用了我的方法,搞定了她的大D合伙人。
有一位C先生告诉我,他的I 女朋友已经不生他的气了。
有一位I 先生表示,以后一定要找我一起合作。
能够帮助到他们,我觉得很开心。
6
一直在看我简书的朋友也知道,我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阐述我对DISC的看法和理解。
查看列表就可以看到这一系列的文章。
那一天,有个朋友专门跑来后台告诉我,对她的启发很大。
所以我也很愿意把这么易用和实用的方法,推荐给更多的人。
7
DISC原理未必只适用于人。
因为我根据DISC的原理修正了我的课程。
其实在我们衡量课程目标的时候,也是有偏向的。
有的课程重在执行,有的课程重在让听众考虑更多;有的课程注重行动结果,有的课程实施效果,不仅是数据成果,还要在乎人员感受。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给课程所需的重点,也做了一个划分。
对于重视执行,要求结果的课程,重点给做法;
重视执行,也想要效果的课程,要给学员足够的成就感和产生成就感的部分;
要效果,但也需要考虑周全的,要描述好细节,尤其是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
对于重考虑,也要求结果的课程,详细描述方法论。
根据这样的方法,我重新调整了我很多的课程。
基于我的课程很多时候是普修课程,所以我会让我的课程在这四个维度尽量都满足到。
而如果,我能清晰的知道,我的学员是哪个属性的人比较多,其实我也可以针对我的这张图,做出相应的调整。
8
总结一下,我用DISC所做的事情。
从见效快还是慢的维度;以及更关注事情,还是更关注人的角度,我依然把它们分成了四个部分。
截止到今天,我用DISC帮助到的人,我粗略的算了一下,至少3000+,不包括看到我公众号和简书文章的人。
我未必是DISC双证班学员中运用的最好的人,但我敢用。
这个世界上,在【对】之前,【敢】还是蛮重要的一件事。
好吧,这大概也是我D值上升后的新想法新念头。
总之,希望这个分享对你有新的启发和运用。
尤其是我2000+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