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堂》第二十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后感
感谢刘校长和学校给与此次数学观摩学习机会,有幸见到并聆听五位专家的课例,机会之难得,即显得珍惜之重要。
接近报告厅的路上,悬挂着一个横幅“和美课堂 第二十届全国小学名师数学观摩研讨会”,我就在想,和美是什么意思呢?和美课堂该是怎样的课堂呢?这两个问题一直盘桓在心里,我觉得要想学到真知,可以从这两个字开始。直到我想到一句话“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和美”的意思莫不是这样的解语。
和而不同,有两个出处,一说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一说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大意是,有德行、志向的人,能与大家和睦共处,但是人家有自己不同大众的理想和智慧。
美美与共,出自费孝通老先生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意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合在一起的意思大概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能和大家和睦相处,又能接纳不同的理想追求,和大家一起向前走。
“和美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五位专家的课堂并得到如下总结和思考:
黄爱华老师的《怎么把画挂正》,数学表达是,在平面上如何找到等距的两点。
直接切入主题的话,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会稍显难度,因此,黄老师从生活中的挂画入手,通过讨论如何将画挂正,来引出定距离相等的两点画一条平行线的定义。整堂课有趣味、有思考,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新的思考。黄老师的课,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通过大问题设计,大问题思考,让深度学习发生。
整堂课45分钟左右,前30分钟左右,学生的状态,和我们听课的老师的状态差不多,处于比较安静、懵懂、思考的状态。直到后十多分钟里,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在突破未知后,学生和我们听课老师恍然大悟,探寻到这节课的主题。
苏明强老师的《观察物体》,数学表达是,用三视图观察三维立体图形。
虽然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但习以为常的结果是视而不见,在数学教学中反而成为认知的难点。如何教会学生从三个维度观察物体呢?苏老师紧扣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会看、会想、会说。再结合:怎么看?为什么?是什么?还有吗?等问题的追问,利用立体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操作中从未知走向已知。
整堂课45分钟左右,因为是观察课,前30分钟左右凭借立方体的三视图进行三维观察的深化,后十几分钟脱离立体图,凭借想象进行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和三棱锥的三维观察。苏老师的课更像是理想中的课,像是描绘中的课,用苏老师的话说,上公开课遗憾的地方在于,一群孩子和一个老师的相遇,是一堂课得缘分,为了减少这种遗憾,他会设计小卡片作为奖励,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一个思念的桥梁。
俞正强老师的《曹冲称象》,数学表达是转化思想,也就是等基变形、等量不变的思想。
这是一节新课,按俞老师的话说,好像我们数学天生会转化。其实不然。课标中说,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节课的认知冲突是大象的不易测量和石头的可测量,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呢?这是教学的难点。从俞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发现,船的作用,根深蒂固的给学生的印象是称的作用,老师带领学生至少在认知上纠正了三次,最终才在思维上达到突破,船的作用是转化,将不易转化为易。整堂课体现了过程性学习和量感培养。
整堂课50分钟左右,前10分钟左右从语文的《曹冲称象》视频看起,并逐步引导学生抽象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和量:大象,称,船,曹冲,刀等。然后引发思考,这里的物品谁是最重要的,这一寻找的过程持续了约25分钟左右,经过至少3次的观念纠错,学生们终于探寻到船的重要性和作用所在。这节课的核心我觉得也在这里,用俞老师的话说,这个过程是纠结的,思维是艰难上升的,是沉默的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重要的。
强震球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学表达是转化思想。
从长方形的面积导入,通过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而用密铺、平移等方法来求证。并通过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不同位置的剪拼结果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散,方法得到迁移、转化。
整堂课45分钟左右,就像我们平时上课一样,导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总结提升。前30分钟左右是新课的探究,后十几分钟是课后的思维延伸。探究过后不是练习,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思考,沿高剪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何感想?学生接着思考: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边,就有无数种剪法;通过将长方形进行对角剪切,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样我们就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结课既深化了已知,又为未知的学习架起了桥梁。说课时,强老师和现场的老师分享了他对于课后练习的思考,他认为学习的关键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吴正宪老师的《分数》,数学表达是分数的意义。
吴正宪老师在激趣环节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提出分数在你心中是怎样的数?通过学生的画,发现学生学习的起点。再通过启发引导,得出分数是一个数,是一个不整的数,分数还能表达倍数关系;最后,通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在所有的分数中,计数单位的重要性,并且将整数、分数、小数都是多少个“计数单位”的表达进行整合。
整堂课50分钟左右,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画、说已认识的分数,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分数意义的探寻,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计数单位”的升华。
五位老师,五种课堂样态的表达,五种不同的课堂架构,这不就是“和而不同”?相同的地方:课堂教学指向深度思考和大单元教学,指向思维的深化和上升。这不就是“美美与共”?
其中,苏明强老师的课,像理想,像方向,可遇而不可求;黄爱华、俞正强、吴正宪老师的课像灯塔、像高山,是追求;强震球老师的课像身边老师的课,像拿来就能用的课。
因此我想追求怎样的课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象了自己想追求的课堂:不是40分钟全程热闹的课堂,或掌声雷动的课堂,而是安静的课堂,思考发生的课堂。首先是关注学情的教学,比如两位老师在一上课的互动中,都注重通过看、听、说、写等活动,发现学生思维的起点,也就是已知。其次是引导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的课堂。比如,两位老师都注重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是体现大单元整体教学架构的教学,两位老师像拿着线穿珍珠一样,不仅照顾中间最亮的珍珠,还兼顾整体布局。因此,好的教学是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是让学生发自内心不自觉鼓掌的课堂,是让学生的认知从已知走向未知,又从未知达到已知的冲突的、纠结的、思维螺旋上升的、让思考真正发生的课堂。
202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