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李善友教授的《互联网世界观》和《颠覆式创新》,打开了我看世界的一扇窗,并引发了关于未来方向的思考。
从澳村回来,思想自然落后很多,再加上家居两年半,去年下半年开始接触社会,各种新奇让我眼界大开,并意识到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距,才开始奋起直追,“结交海内知名士,遍访京师有道人”,得益于朋友的帮助和我学习的本能,这次总算是没被落下太多,所以我的状态基本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当中,而李教授的这两本书全面系统、以实际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嗯,在我看来就是互联网世界的一种生存之道。
李教授以小米和苹果为例论述了未来一定会是产品为王的时代,“会不会有令客户尖叫的产品”将是唯一的KPI标准,其他的一律可以精简甚至摈弃,简洁、高效、迎合人性,这点和我自己一贯秉持的“KISS”理论相符,而产品为核心更是进一步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因此昨天专门回公司跟合伙人及各业务负责人碰头讨论、落实下一步执行计划。我一般极少干涉前线负责人的做法,完全放手,也很少回公司,这次相当于“产品论”的学习会,大家一致表示对现有做法有冲击、但很认同,并会相应的调整理念、举措,不断更迭团队理念,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团队的主观能动性,我所做的就是提供资源、平台,给他们尽情施展的机会,这些在互联网社会历练、并与之起舞的人才就是我纵横的凭仗。
李教授说他的课程就是他的核心产品,每一页PPT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完善各个细节,并与微信、微博、各式客户端保持紧密联系,读大量的书,确保自己的产品永远迭代、走在前列,我万分理解这种近乎吹毛求疵式的死磕自己,对极致的追求正是不断挑战自我的方式,本质上我们都是一类人,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同身受,我一路苦思属于自己的产品,我到底该做点什么?该以何处作为切入点?就像神话里的修道士都会以自身精血打造一件和自己性命相合的法器一样,我需要找到一件可以托付毕生的事情来做,哪怕不起眼、很普通,也一定得是我可以为止倾尽所有的事。
灵感来源于罗胖提出的“U盘理论”,李教授也在书中说过罗辑思维就是以罗胖为核心产品的成功案例,他仅仅就是一个贩卖知识的吗?贩卖知识的多了,罗辑思维能做起来,离不开罗胖自己的魅力、风格,也就是说罗胖本人才是他影响力的来源,他自成一格来吸引自己的粉丝。
我的核心产品是什么?
为什么就不能是我自己呢?
我这个人就是我的核心产品。
就好像行动派有了行动纲领,我所有的做法都有了理论依据,虽然我一直信奉的“自己才是最足依仗的第一序列机器”,还有“活出自我”、“成长为乐”等本质上都是将个人品牌最大价值化,却从未想过怎么把自己作为最有价值的产品在商业社会里安身立命,说出来很简单、很明了,却就像是那一层纸,一经捅破可以勾连天地,瞬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成长为乐”一直以来都是精神理念,一句空洞的口号并无多大可驱动的力量,我必须以各式时间记录、反省日志等以为臂助来为自己的言行保驾护航,当明悟了“我就是核心产品”的理念后,眼前的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像乔布斯回归苹果砍掉十余款不必要的边缘品、只留四款产品并反复雕琢、精益求精一样,像雷军反复强调“只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一样,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也高效了很多。
我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我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达到让人尖叫的效果?
而我做什么可以给人抑制不住尖叫的感觉?
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以我的经历给大家看到努力的希望,"Hope is everything"。
我做到巨大的、犹如重生的改变可以有让人尖叫的效果。
我待己如仇、不断精进、进而给所有渴望变得更好的同道以信心和力量可以有抑制不住尖叫的感觉。
连我这样资质的货色都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有什么理由不可以?
做不到比我更好,简直不合宇宙逻辑啊。
以前的已经过去,我总算是通过努力没让蠢笨的自己落后于时代,身材中等、有一定阅历、智慧以及有效的方法论,面对未来,我将从零开始,在外锻造近乎完美的身形外貌(勉强配得上老婆大人),在内通过打磨演说能力来修炼圆融、平和、可以让人如沐春风的气质,这两项都还是硬伤阶段,也正因为现在的不堪才让点滴的努力有了意义,而我会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知行合一、待己如仇“的价值,且看再过三年。
我就是我的核心产品,我会让你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