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五

 背脊門


  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 註 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陽中之陰。】


   陰陽別論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 註 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


   脈要精微論


背者,胷中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

【 註 肩背為陽,胷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於胷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胷之腑。】


   玉機真臟論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 註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飢。(月少)中,脅骨之杪,當兩腎之處,腎之生陽不足,故(月少)中冷也。腎合膀胱,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春脈不及,則令人胷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 註 春木之陽,生於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胷痛引背也。脅胠,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於中也。】

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 註 肺主週身之氣,太過則反逆於外而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


   臟氣法時論


心病者,胷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 註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 註 夫肺主氣而發原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欬也。肺腧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於下則尻陰胻膝皆痛也。】


   血氣形志篇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 註 此論取五俞之法。五臟之俞,皆在於背,背者胷之腑也,故先量其兩乳,而後定其背之俞焉。以草量其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與中折之草,拄為三隅,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兩隅分而拄下,當其下俞之盡處,是肺俞也。】


   瘧論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 註 此言邪從風府而客於脊背之間者,發作有早晏也。】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 註 中於背,邪即舍於背間,衛氣行至背與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舉痛論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濇,脈濇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 註 背俞之脈者,足太陽之脈也。太陽之脈循於背,而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故曰背俞之脈。臟腑之血氣皆注於俞,故寒客之,則脈濇而血虛,血虛則痛矣。】


   風論


腎風之狀,脊痛不能正立。

【 註 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脈解篇


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 註 強上引背者,頭項強而引於肩背也。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從巔別下項,挾脊抵腰中,陽氣大而爭擾於上,故使其強上也。】


   氣府論


督脈所發,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 註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後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節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標本病傳論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 註 病先發於脾,則身痛體重,一一 原作「二」,據文義改。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馬蒔曰: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 註 病先發於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 註 病先發於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月呂)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而之脾則身體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邪中人也,方乘虛時,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 註 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頸項而上於頭面。膺背兩脅者,復循頭項而下於胷脅肩背也。】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

【 註 諸急為寒,心為火臟,寒微則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則為盛,微盛則逆於心下而為心痺引背,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凑於目而淚出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胷,若鼻息肉不通;微大為肺痺,引胷背,起惡日光。

【 註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胷鼻,若有瘜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氣微盛於上,則為肺痺引胷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腎脈緩甚為折脊。

【 註 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


   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癎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 註 太陽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蓋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為狂。顖項鼽目腰背膕踹諸證,皆經絡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腎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當肩胛左右,實則脊強,挾脊之有過者。


   經筋篇


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下引臍,兩脅痛,脊內痛。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骨度篇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 註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厘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厘,共計九寸八分七厘,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營氣篇


營氣循脊下尻,又從三焦注膽出脅,又循脊入骶。


   癲狂篇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 註 脊痛者,寒氣乘於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為山,止而不動,乃坤士之高阜者。】


   厥病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

【 註 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與背相控而痛,心與背相應也。】


   五癃津液別篇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 註 陰陽不和者,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矣。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矣。】


   本藏篇


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 註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於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於肩背。】


   背俞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俞出於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註 焦,椎也,在脊背骨節之交,督脈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兩旁。問五臟之俞而先言大杼者,乃項後大骨之端,督脈循於脊骨之第一椎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

氣在胷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


   玉版篇


嘔血,胷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

【 註 嘔血,胷滿引背,脈小而疾,逆於心絡也。】


   五音五味篇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 註 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癰疽所發,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此言五臟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陰陽不和,即留滯而為癰矣。伏兔,腎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臟俞者,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也。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金匱要略 【 漢?張機】


   背痛


胷痺之病,喘息欬唾,胷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艹舌)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胷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艹舌)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中藏經 【 漢?華佗】


   痛屬臟腑虛實寒


心脈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微大則痛引背,多淚。

肺太過則令人氣逆胷滿背痛,虛則肩背痛。

上焦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胷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強屬膀胱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發背


凡服金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其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遂便恣意取煖,稱己適情。必須違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動之慮耳。


  瘡瘍全書 【 金?竇漢卿】


   發背


發背之生,積毒臟腑。正氣盛,淹留停緩;元氣虛,朝輕夕重。如發弓矢,外小內大。內托則生,敗毒則斃。治法以參、芪為主,一定之論,百世不易。凡癰發於背,廣一尺,深可一寸,雖潰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證六氣七情,或因飲食而感,其毒積於脾肚之間,用藥先消脾肚中之毒,內外夾攻,斯無患矣。


   魚脊瘡


魚脊瘡者,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絡脊骨之間,發動不拘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生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先服神功活命湯,次用歸芪調榮湯或參芪內托散,外用解毒潤肌散擦之,或用金絲膏貼之;洗用猪蹄煎湯,或用地骨皮煎湯,尤妙。


   兩頭發


此證兩頭小者,四邊散攻,乃因飲酒體虛之所致也。而氣食相鬬,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所以開口而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治法與發背肩癰同,前方加減服之。


   腎俞發


腎俞之發屬陰,人難知識。因受暑濕,并怒氣,飲熱酒而得之。傷於內腎之間,流毒在腎,急用解內腎之毒,內外攻之。若醫緩傷膜者難生矣。切戒怒氣行房,稍或一犯,決不可治。治法同發背癰疽,而補腎加黃蘗、知母、沒藥、廣膠。


   對心發


對心發,此證難治。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恬惔虛無,病安從來?心有怫鬱,諸病生焉。發於手足者,皆由於心火。故發於心乎,此證發於背脊,與心相對,乃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於此處,其毒愈盛,急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用意調處,若合兵法,方有生機。必須戒性,若一怒不能生矣。發於心之側者,亦可治。并宜黃連解毒湯、護心散、蠟礬丸,日夜服之。


   散走流注發


此證發於背胛之間,若氣血不調,經絡不通,復感六氣七情,故毒氣乘風熱而走是也。乃因風盛而生熱之證,熱極氣盛,氣因熱之極而走於四散,急宜疏風定熱,則氣自然而息。若元氣盛,初發者,速以艾灸七壯,四圍敷藥,內服二十四味流氣飲,無不愈者。若流注於手足腿者,死無疑矣。


   連珠發


此疾若陰囊亦腫,小便不通,小腹脹痛。此疽因色慾過度,乃醉飽房事,以傷腎水。得此疾者,必致成串,令人口乾,身發寒熱,百節皆疼,治以十奇散、酒煎散。

或患處好肉四邊紅腫,其色如火,用磁鋒砭去惡血,即用鷄子清調乳香末敷之,時時用芭蕉根汁潤之,以助藥功。


   蜂窩發


此疾若肉黑色、青色,中大陷,四圍硬肉赤紫色,風毒氣傷於腠裏,可發出即生,不發出即死。此毒因膏粱之味,溫牀厚被,醉飽房事,以致五臟積毒不流,積而為癰,則心神恍惚,夜夢不安,小便頻數,大便溏泄。此疾串於左脅即死。治宜內托十宣散,連服蠟礬丸,日進五服。膿將透,便服排膿內補十宣散,即內托散,加木香、穿山甲,仍貼金絲膏。


   竟體發


此毒發於背脊之間,因暑熱之時,空心受其穢氣,以致胃氣仍敗,則致嘔逆。如若不治,毒氣入內則難生矣。急服乳香托裏散,再服五香連翹散、蠟礬丸,外貼金絲膏,內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蓮子發


此疽發於右胛中,恐其毒氣奔入心,大要用藥散之,敷圍藥點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腫,不可救也。消者可療。諸瘡痛癢,皆屬於心。以心生血而行氣,主痛。諸瘡皆有敷藥,就上下打大針三四針為妙,用前化毒消腫散、千金內托散多加黃芪、護心散、蠟礬丸,時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


此毒受在五臟六腑毒熱,憂怒氣壅,傷於肺經,結聚成毒,此是惡證也。當用腦疽發背癰疽等藥治之,圍藥亦然,時進忍冬酒、蠟礬丸。


   上中下三發背


上發背,受在陶道經,主傷於肺肝心經,驚鬱結聚,怒氣傷肝,壅出背毒,此乃惡毒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次用護心托裏散,後用內托流氣飲治之。

中發背,受在神堂、靈道經,正心毒,心血涌出不能歸肝,氣血壅在背中,損於肝經,此乃惡證。當用煎藥,治宜敗毒流氣飲。

下發背,乃受脾肝經絡,凝滯於五臟,傷於三經,此是三毒之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後用人參內托散,外用圍藥傅之。


   纏袋痰注


所謂痰注者,何來?六氣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結於背胛,伏於經絡之間,而背為明堂,月深日久,結成囊窠,內連於臟腑,外隔於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圓或歪,或如米袋,堅硬如石,外用圍藥,次服人參內托散四五十劑,元氣充足,方可用下行劑,下大便痰積數升而愈。


   三串毒


此證生於背之上下,其形雖一,而中間皮好,但內肉潰爛,初起紅色,亦不太痛,日漸潰爛,此證之來,六氣七情所感,嚴寒酷暑所遇,積毒於臟腑,或年老男婦性度怡默而患此者,想平居坐臥濕地而然也。若無外證,得生。若飲食日減,泄瀉發熱,勢難生矣。治法與發背諸癰同。


   腎愈怒發脾癰


此證下腎俞雙發,因飲熱酒行房,怒氣傷肝,受濕而得也。陽發於外,可治。痰發陰發傷於腎膜,膿稀者為虛,難治。若老少婦人,性氣溫和,飲食謹節,又無六情惱懷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濕氣,或暑月以冷水沐浴而然。脾癰發於左膊之間,初發可用艾火灸之,急服追疔湯,汗之即散。治法服藥同前。蠟礬丸甚宜服之。


   血潰流注疽


此證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糖蜜之類。其疽大者如鷄子形,猶如紫李,只腫不紅,內串經絡之間,流注背節之內,遍身痠疼,百節疼痛,用內托散加木瓜、白芍、連翹,再服乳香護心散、黃礬丸,外用圍藥傅之,不可遲也。凡用藥以意消息,切勿執方對證。


   對臍毒


衝疽生於腰腎之間,發於背骨作瘡腫,又名對臍,又名歷腎,主心,流入腎囊三十日可刺。其膿赤白色者不死。青黃紫色,又兼讝語見鬼者,發則內腎疼。變為渴者,萬無一全。多服參芪內托散,加知母、黃蘗、麥冬以滋腎水。


  仁齋直指方 【 宋?楊士瀛】


   發背


凡發熱則謂之背發大瘡;若不發熱,皆癤也。其有陰證於五臟內發者,卻又沉晦無熱。

癰疽發背陰證,頭平向內,沉黯不痛,渾身及患處不熱,宜服當歸酒以排膿,內補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為佐,兼以米鋪、猪蹄、臀肉為養。蕎麥麵能發起,可煮食之。如更不起發,可用穿山甲頭切片,蘸酢炒焦,生人牙煅各二錢半。

右為末,分兩貼,用辣桂、當歸、麻黃煎酒調服;外取薑汁和麵,厚塗患處。

發背陰疽,內宜服仙方活命飲、秘方奪命散、仙傳化毒湯、鷄血散、狗寶丸,賽飛龍奪命丹,外用四虎散敷之。

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證皆令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宜五香散、五香湯。

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風氣食三積易療,宜二香散。藥毒勞損,二者難醫。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強痛惡寒


風為病者,或為腰脊強痛。

風熱氣壅,筋滯脈拘,脊強痛。

夫傷寒之候,邪熱在表,必脊強身體拘急。太陽證,脊強脈浮無汗。

一陰二陽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為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腎風脊痛,不能正立。

寒氣入經,稽留凝泣,氣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

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背怯冷。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背瘡


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以(金非)針於腫臖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甚者百會、委中皆出血,後以陽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風癢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


  東垣十書 【 元?李杲】


   氣鬱作痛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通氣,防風湯主之。

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發背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癢痛有異,悞觸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腫沉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燣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亦令人發熱惡寒,頭疼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此證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與厚衣。衣服厚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人,則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若年紀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溻腫湯、潰毒湯淋溻之。如此調治,以待膿成。已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惱怒觸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裏散、茯苓湯、當歸托裏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石卜)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絍之。苦瘡毒未盡,慎勿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在將護忌慎耳。


  丹溪心法 【 元?朱震亨】


   冷痛


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此痰之所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綫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

脊骨胛眼痛,宜蒼朮復煎湯。


   發背


背瘡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其痛多在瘡之始作時也。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宜補。亦有穢氣所觸,宜和解。風寒逼者,宜溫散。

虛勞瘦弱,榮衛否濇,串處重著如負石,不可用香燥疏泄之藥,宜腎氣丸、托裏散。


  證治要訣 【 明?戴思恭】


   發背


有服金石以助慾,至精氣既衰,藥毒偏盛,金石與肺同類,肺通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鼈為臛,亦治發背。蓋鼈之陽氣,皆聚於上胛,所以上胛可入藥也。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醫學綱目 【 明?樓英】


   惡寒屬飲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屬肺


肩背痛,屬肺分野。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屬火


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俞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發背


海藏治發背用奪命丹,蒼耳方。一則用大黃、牡蠣,一則用蒼耳,知有內外之別也。

前用奪命丹二藥,表裏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變。脈沉而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脈浮而滑,所以有泄之發之之異也。

夫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

一曰陽毒。因風熱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餘有陽毒,觸處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臖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不止,止後痛不除,驀忽數日之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

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快,愔愔而痛,直應前心,心忪怔忡,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狀,漐漐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於陰陽二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久積,乘飢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黏滑,肥鮮熾膩,未下胷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初起癰頭如小彈子,後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拘急,口苦舌乾,腹急,大小便濇,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證也。喜方腫引,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先在臟腑,年月寖遠,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痺痛,深附筋骨徹髓,按之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其皮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熱疼方愈,宜急追膿與毒氣外出,無害。

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氣勇猛,而發如火焚茅,易於敗壞。初發即可如黍米粒大,三兩日漸赤引腫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為攻。焮熱赤引如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逆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藥,用之必愈,此陽證實也。

其間有只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氣深沉,內虛,毒氣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攻頭面虛浮,後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毒氣散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乾焦不治,此陰證虛也。

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者,而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為癰,其證屬陽,勢雖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甚則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癢痛,癢時慎勿抓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其證屬陰,蓋毒氣內蓄已深,勢雖緩而難治。

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此為發於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此陽證實也。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後漸大,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於內,雖神仙無如之何,此陰證虛也。

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懼腫猛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

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膿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生;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膿成後不出不導引但敷藥者,死。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依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已上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膿大水泄,急須托裏內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腑臟即止矣。內補謂參、芪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蜂疽,發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絡俞,若肩髃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膿清者,不治。

特疽,發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紅赤,內隱起如椒子者,死。

陰陽二氣疽,廣闊滿背,或大或小不常,腫熱脹大,十日可刺,導引出膿,不拘深淺多少,發渴體倦,十日外不見膿,不治。

筋疽,發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八日可刺。有癰在肥腸中,九十日死。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寒熱偃僂


背心常一片冰冷者,痰飲也,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服之。

背寒有陰有陽:傷寒少陰證,背惡寒者,口中和;陽明證,背惡寒者,口中乾燥。此寒熱之辨也。

背熱屬肺,肺居上焦,故熱應於背。

中濕,背傴僂,足攣成廢,甘遂一錢,入猪腰子內煨食之,上吐下瀉,即愈。


   發背總論


臖腫發熱疼痛,色赤作渴,脈滑數有力,先服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不熱,微疼,色黯作渴,脈數無力,腎虛也,托裏散。少食者,六君子湯加薑。晡熱陰虛者,四物湯加參、朮,或腎氣丸。惡寒四邊漸大者,陽氣虛也,單人參湯、十全大補湯。小便頻數,八味丸。初起食少者,邪盛脾虧也,急用補中益氣湯救之。今俗專用賽命丹、一捻金,施於因怒因飲食毒及肥人則可,若瘦人及因慾火者,反爍陰作渴致泄,或血濇毒氣不行,惟初起或一服之則可。凡臖腫氣血勝毒,易治。漫腫服托藥不應者,乃毒勝氣血,死在旬日。或已發出而不腐潰者,須急用托裏藥,兼補脾胃,不應,死在二旬。若已潰而色不紅活者,用托裏散加參、芪、肉桂及補脾之藥,卻不能生肌。瘡口黯暈,大而不斂,乃脾崩也,死在月餘。表證內托發汗,裏證內疏通經和解。體虛者,未潰,托裏消毒;已潰,托裏溫補。

背疽雖膀胱督脈所主,然五臟皆繫於背,或多食厚味,或鬱怒房勞,以致水枯火炎,痰多血熱,或被外邪與毒控引,隨處發生,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飲食感毒,廣一尺,深一寸,雖潰在內,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內服護心散,外用敷藥,始不奔心。大要服藥截之。若通脊背腫者,不可救。


   蓮子發


蓮子發生於右胛中,外如蓮房,內有子孔,恐其毒奔入心,大要用托裏散,加芩,連、黃蘗、荷蓋散之,不令攻心,漸消可治。通背腫者,危。


   脾發


脾發生於左膊間,初起可用燈火點破,內服追疔湯,汗之即散。


   蜂窩發


蜂窩發正當脊心,形如蜂窩,有孔在上者不宜,最為反證,宜托裏散加菊花,生肌定痛,防毒攻心。難治,因心火未發故也。


   對心發


對心發極重,因心火盛而熱氣會注於此。其毒壯盛走暴,急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


   流注發


散走流注發,毒氣乘風熱而走,急宜疏風定熱治之,則氣自息。若流注於手腳腿者,必死無疑。


   龜形發


此發頭尾俱尖,四邊散大,如龜之形,因飲食所至,而氣食相關,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者,所以開口而闊,急服托裏補氣藥。


  薛氏醫案 【 明?薛己】


   灸法用藥


《精要》曰: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生四十以上,生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證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連翹五香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凑,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藥以瀉其毒,後用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按前證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虧陽湊,精虛氣竭,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臖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臖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臖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裏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芪、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欬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弱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


   論調護法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之,庶不致悞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氣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按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臖腫,作渴飲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臖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子湯。若喉舌生瘡,口乾作喝,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藥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疽源有五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煿,服丹藥。

按前證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審別經絡,陰陽虛實,表裏腫潰,而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虞。


   生死形證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未潰內陷,面青脣黑,便污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也。按前證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於內疏托裏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於消解者,有因虛弱失於補托者,有因膿成失於針刺者,有因腐潰失於補養者。若發背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


   麥飯石膏治效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皆為不治。餘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收十全之功也。

按前證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嘗治初結成腫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言旨哉!


   寒熱多汗用藥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後止,皆用柴胡、恆山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托散、木香湯,三日即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寒。治當辨之。


   發熱屬腎虛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按前論誠為啟發後人,垂惠永久。蓋發背由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惡證,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元子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

又按《肘後》用冬瓜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復切合之。若臖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秘結,其邪在裏者,須佐以內疏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泄其毒;在經絡者,當助以托裏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分別三因


陳無擇云:發背者,該三因而有之。論曰:癰疽瘰癧,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濇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此乃內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身有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亦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麵、溫牀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不內外因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也。

按所分三因雖備,但未具瘡瘍之邪在經、在表、在裏之異,故其治法,亦不得詳備也。


   背瘡總論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背疽之人,難於隱几。用菉菜豆十餘斗,作一大袋隱伏,則自然心涼身安。

若腫臖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解之。

頭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厥痛,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裏散。

臖痛腫硬脈實,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飲、托裏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裏散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裏散倍加肉桂、參、芪。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氣虛也,四物加參、朮。

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

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

腫高臖痛脈浮者,邪在表也,托之。

臖痛煩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瀉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裏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旬餘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裏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裏散;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裏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間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予嘗治而歷驗者。

嘗治發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每日用烏金膏塗腐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撚,蘸烏金膏絍入瘡內;若有膿為筋膜間膈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猪蹄湯洗。如膿稠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裏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塗擦。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柴灸患處,更用托裏藥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臖痛者,服大補之劑,仍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鬱毒,其肉自腐。


  醫學準繩六要 【 明?張三錫】


   痛因


看書久坐對弈而腰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為主,八物湯。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搥而痛快者,屬痰屬虛,除濕化痰,兼補脾腎。

醉飽後多痛欲搥,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四物、酒芩、連、牡丹皮。

背痛須加羌活、防風引經,肥人少佐附子。

有素虛人及病後產後經行後,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愈刷愈痛。發汗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痛無補法之言悞矣。汗者心之液,陽受氣於胷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傷寒六書 【 明?陶華】


   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乾燥,背惡寒,白虎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58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28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2,760评论 0 32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461评论 1 26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280评论 4 35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268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656评论 3 38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2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2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91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4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99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94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8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4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4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2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