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申克的救赎》有着23年的时间距离,重温之后觉得电影分明讲的就是当下的自己。
25岁,做着一份并不是很喜欢的工作。每天上班就盼着下班,工作日就盼着周末,可是下班之后去干什么,周末来了去干什么没有一点点的想法。
仿佛就是生活在“肖申克”一样,开始的时候恨这种生活状态,后来慢慢的习惯它,最后又离不开它。
在固定的周期内重复着一样的事情,慢慢地被体制化。如同电影里除了安迪之外的所有“肖申克”人。
看过之后会发现电影是真实的,他不是一个励志的鸡汤故事,因为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角色有血有肉真切地活在身边。
老布,一个除了安迪给我带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角色。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让老布成了肖申克的一部分,即将出狱,他却想要“犯错”,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留在这里。
在肖申克里老布是有文化的图书管理员,有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但是出去之后,他甚至连一张图书借阅证都申请不到。
老布或者真的老了,老到害怕改变,害怕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
出狱之后,老布的身体是自由的,精神却已经被肖申克消磨殆尽,没有了个人意识。
他的结局好像就是所有肖申克人的结局。
老布就像现实生活中要退休的,或者要下岗的工人,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也没有一技之长,能做的就是回到老家,坐在墙角下晒着太阳,说是安享晚年,却目光呆滞什么都做不了,默默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red瑞德老成持重,他已经深谙在肖申克的生存之道,从来都不惹事。
数年的摸索已经让他有能力在绝望之地有了自己独特的求生之道,在监狱里“没有他搞不到的东西”。他只求自保,只有在确保安迪不会闹出事情的时候才会卖小榔头给他。
瑞德没有希望,也没有奢求,他知道在绝望之地,希望能够让人发疯。
瑞德像一个已经进入社会工作数年的“老油条”,不会出错,也不会出彩,有自己的小组织,慢慢被整个体系同化,在里面生存,却没有挣扎。
典狱长诺顿,在肖申克拥有着绝对的权力,说一不二,主宰着所有人的命运,容不得半点侵犯。
当汤米要为安迪证明清白的时候,诺顿毫不留情地按了一个逃狱的罪名将他杀掉。当安迪申请到了建设监狱图书馆的基金,诺顿却将功劳据为己有。
他用监狱几乎没有成本的劳动力和需要养家糊口的商人竞争,最后又收黑钱,榨干了别人的最后一滴血。
最可笑的是诺顿的屋子里挂着的座右铭竟然是:主的审判即将来临。是的,主的审判即将来临。
他的最后一幕,座右铭后面的保险柜里,放着他发给安迪的圣经,里面还写着他对安迪说过的那句话:得救之道,就在此中。
得救之道,在每个人的心里,标榜的越高,越是讽刺。这个角色,很像是一些当权者:残暴,贪婪,没有公平可言,却又满口的政绩和道德。
汤米,影片中最年轻的小伙子,充满了生机,甚至来到肖申克也不忘学习,希望出去之后能够重新开始,有一个好的发展。
但就在取得了一些进步,并且快要出狱的时候不懂变通,看不清诺顿残暴的嘴脸,被典狱长串通海利以逃狱的罪名杀害。
汤米,像极了一个初入社会的孩子,朝气蓬勃的生活着,但不懂向恶势力低头和变通,也不懂得自保。
而主人公安迪,是肖申克唯一拥有自由灵魂的人,是瑞德口中那个羽毛最鲜艳的鸟,关也关不住。
安迪的救赎不只是救他自己,也是在帮整个肖申克的人找到自由。
影片中他冒死向狱警海利提出避税的建议,要的酬劳就是给每个“同事”三瓶啤酒,理由就是:喝着啤酒工作,才像个男人一样。瑞德的画外音里说,工作结束之后,他们喝着安迪请喝的啤酒,像是在修理自己家的屋顶。
在他心里,欣赏音乐音乐,阅读图书馆,都是人应该享有的东西。
自由的灵魂无价,现实中的监狱无形,“体制化”时时刻刻剥夺着人性。
电影中的“体制化”,是有多种含义的,它不仅仅是肖申克的规则,也可以指代思想的禁锢,或是我们生活的习惯:习惯了玩手机到很晚,习惯了吃过各种垃圾食品后哭喊着要减肥,习惯了立志之后告诉自己明天再开始吧,甚至习惯贫穷,习惯了可能并不满意的生活。
一切看似稳定,其实是在对灵魂进行吞噬。
影片之所以经典,并不在于他发现了问题,而在于解决了问题,让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所有冲破禁锢的方法都集中体现了主人公安迪身上。
首先,要拥有信念,看到希望。
安迪在刚刚进入肖申克的第一个月从来没有和其他人有过交流,他除了在努力适应监狱生活之外也在默默的观察,不然他不会第一次说话就找到了在监狱里“什么都能搞到”的瑞德。
那时候起,估计他就已经在盘算着怎么离开这个地方。当安迪拿着从瑞德那里搞来的小榔头拔下墙上第一块石头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自由了,什么时候出去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要有生存的本领。
安迪在狱中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典狱长和他的打手们避税、洗钱,进而请狱友喝酒取得信任,并且免于做繁重的体力劳动,也在受到“三姐妹”威胁之后,利用自己的价值让海利把他们打残来保护自己。
人总要生存,只有生存着,才能去追求。
最后,要有持续行动的毅力。
安迪为了给图书馆筹措资金,说每周会寄出去一封信,他那么说了,那么做了。用了6年,他成功了。
他每天晚上都在用“小榔头”挖墙,白天用裤管把石子带出去,抖落在操场上。安迪用了19年就挖通了墙壁,这个过程在瑞德看来要用600年,这也让他最终获得了自由。
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尽管受到阶级,金钱,眼界的限制,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冲破壁垒,但是还是有人可以通过不懈的奋斗跨越阶级分化,完成逆袭。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自己却时时在变,看待影片的角度也在改变。
感动和落泪可能正是因为看到了安迪的人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他努力地冲破禁锢,心生向往,也想着不要放弃。
我想我可以在工作之余拿起笔来写作,让它变成我的“小榔头”,或许不够大,但是足够让我充满希望,看见光明,也能让我不被“体制化”,保持自由而独特的灵魂。
很多时候,没有了希望,处处都是绝境;放弃了追求和行动,处处都是监狱。
多年以后我可能需要再问问自己,灵魂是否自由,是否已经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